有人說,世界上難的是高考,而比高考更難的是填志願。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後,志願怎麼填,屢屢登上網絡熱搜。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產業,專業的志願填報諮詢機構應運而生,還出現了細分賽道的網紅諮詢師。回想我當年高考時,沒有言之鑿鑿的諮詢師,沒有亂花迷人眼的網絡信息,填志願反而簡單。孩子追求的就是興趣,父母考慮得更多是飯碗,最後在兩者之間選一個平衡點。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讀大學的目的大體有二,一則提升自我,再則尋個謀生之道。如果畫個坐標軸,橫軸為興趣,縱軸為就業,志願選擇即在其中。
從人生的長時段看,要參加的考試還有許多次,面臨的選擇就更多。這輩子活成什麼樣,影響因素多到絕難手拿把掐,但有一個因素,對一切選擇都有決定意義,這便是對自我的認識。相傳,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刻着「認識你自己」這句箴言,蘇格拉底對此身體力行。同樣,中國古代最有哲學感的思想家老子的名言是「自知者明」。可見,在光芒四射的軸心時代,認識自己的命題不但提了出來而且廣受關注。
人生本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而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有時候,自以為是的長處,不過是昧於自戀的幼稚;而刻意藏拙之處,反而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因此,認識自我不僅需要內視反省,更需要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
回到開頭的話題,志願到底怎麼填?最重要的還在於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或者說跟着興趣走。當然,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興趣或許會發生改變,但新的興趣往往滋生在原有興趣的正向或反向延長線上。因此,只有抓住當下的興趣,才能激發前行的動力。而讀大學,或許是人生第一次沒准兒也是最後一次可以在興趣上痛痛快快花費數年時間的機會,既如此,更應認真把握,不可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