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新時代 金融新征程─解讀十九大報告(下)

時間:2017-10-23 03:15:38來源:大公網

  圖:十九大要求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文\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 李彤

  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開啟新征程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從多方位對金融市場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將開啟新的征程。

  根據十九大報告的要求,未來金融體系改革的一大重點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今年7月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曾提出,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預示着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將繼續加快,在防範風險的同時加快補充資本市場的「短板」,優化市場融資結構,培育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我們認為,發展直接融資,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將有助於化解企業的銀行負債高、銀行的風險過於集中的狀況、穩妥推動實體經濟去槓桿、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在金融領域的攻堅戰。

  另一方面,十九大要求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們認為,在未來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匯率政策將由過去兩年應對波動時期逐步正常化,雙向波動特徵將更加明顯。金融監管也將延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核心精神,強調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我們認為金融監管在短期內整體力度可能不會放鬆,有望擴大宏觀審慎的監管範圍,強化對重點風險領域的監管;未來也將重點關注對影子銀行、大資產管理業、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交叉金融、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的監管。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仍是金融政策的底線。

  我們認為,未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推動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產業體系的協同發展和良性迴圈,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行業、新業態、新技術都對金融機構也提出了與傳統行業不同的金融新需求。

  與此同時,新一代科學技術和服務業態與金融行業的結合也將推動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金融機構需要開拓創新,提高自身的金融專業服務能力,主動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國家發展要求對接,在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開發性金融等領域貢獻金融新思路。

  作為中國成立最早、在海外資本市場綜合實力領先的中資投行,中銀國際以「打造最具影響力的民族投行品牌,致力於成為中國最佳的全功能投資銀行」為目標,以協助中國優秀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為己任,矢志創新,專業專注,追求卓越,竭誠服務。

  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身在跨境資本市場領域的多元化投資銀行業務平台優勢,努力推進直接融資工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貢獻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中銀國際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