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君還記得回國那一天,2008年的4月30日,東北還未正式邁入春天,他帶着全部家當下了飛機。從那天開始,他和叔叔一手一腳打造起淳哲有機大米農場有限公司。如今「吉林大米」的品牌已在全國初步打響,金君也通過不斷提高自家大米的質量和產量,使昔日的貧窮落後村變成了如今的帶動致富典型村。
「要說我們的大米好在哪兒,我覺得就是兩個字─好吃。」面對記者的提問,金君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試圖用最樸素的語言展現自家大米的好,「我們灌溉的水是從平崗平原流下來的,每走1000米水溫上升0.6攝氏度,到了我們村子溫度剛好,種出來的米不但好吃而且不回生。」
探索培育多元經營模式
資金一直是擺在金君面前的大難題,「農機很貴,加工設備兩年就要更新一次」,好在國家有農機具購置補貼,減輕了資金上的壓力。今年,金君自籌資金7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蓋起了25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廠房,還購置了170多萬元的加工設備,公司出品的「嗎西達」牌大米一路南下賣到了珠三角。
近年來,吉林省積極探索培育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等產業單元,開發土地託管、股份合作、實物地租等經營模式。2016年,土地流轉面積同比提高5.6個百分點,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同比增長8.5%和20.6%。農民工返鄉創業達到5.4萬人,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易寶峰就是在這篇黑土地上播種希望、收穫夢想的一個典型。2015年,他投入400多萬元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仁化村成立了龍井市易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搭起了14個蔬果大棚,以種植油桃、葡萄、杏梅、藍莓為主。到了水果上市的季節,驅車前來棚區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一派熱鬧景象。
政府協調租地向外宣傳
早些時候,易寶峰在龍井市從事外牆保溫工作,這也給他提供了靈感,如果用保溫材料蓋大棚豈不是既方便又保暖?於是,當他決定返鄉創業的時候,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就是搭大棚開採摘園。「當初我來到村子裏,初來乍到什麼也沒有,是政府幫我協調租土地,還幫我對外宣傳,才有了今天的規模。」易寶峰看着滿棚生機勃勃的果樹難掩欣喜,他說,春天最忙,每天要從村裏僱20個人左右,幫忙種植、施肥、鋪膜,每人一年有逾萬元的額外收入。 (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