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十九大報告為港帶來巨大機遇/陸劍寶

時間:2017-10-21 03:15:51來源:大公網

  十九大報告中對香港的論述主要放在「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主題之下。由此可見,香港未來的繁榮穩定一定要建立在始終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基礎上。報告對香港未來的發展給出了清晰的指引。

  港澳地區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就是「一國兩制」。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政策是成功的,是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因此,必須堅持「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不變形,不走樣。「一國」有利於團結統一,有利於香港與內地市場的緊密結合。「兩制」充分尊重歷史事實,發揮香港資本主義市場對接中西方的優勢。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首先,要求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一國兩制」是香港治理的大前提,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僭越,「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又保證香港管理和運行的相對主動性。

  其次,更加重視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的責任與權力。一是要依法施政,法治化基礎成熟的香港要繼續鞏固這一優勢;二是長久以來特區政府的短板,即行政能力強,積極有為性較差。可喜的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首份政府施政報告特別重視了政府的「有為」,並做出了大量的行政架構優化重組。

  最後,強調保障和改善香港的民生,有序推進民主。香港目前出現的一些眾所周知的民生問題,除了港人與特區政府關心外,國家也特別關心。未來國家推行的一些民生改革,將更多地把港澳納入其中。而民主問題,此次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有序推進。香港民主進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急風驟雨式的,必須根據香港民主基礎和國家安全兩方面考慮,逐步推進,任何打着「民主」旗號而意圖破壞香港團結穩定的行為,都將激起民憤和受到嚴懲。

  十九大報告要求香港澳門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直以來,香港的政府工作報告與國家五年規劃都相對獨立。回顧多年以來的香港特區政府工作報告,較少把香港和國家發展大局緊密結合。如果在以前,憑藉香港多年積累的一些制度優勢,還能勉強維持特區經濟持續增長。但目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香港經濟發展不能脫離內地已經成為事實。香港作為國家重要的一部分,其發展一定要與國家發展大局協同,這也是特區應有之義。

  另外,國家功能輸港長期沒有得到高度重視,也沒有有效地推動。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相信在十九大後,國家戰略發展必然會更多考慮港澳地區,以協助港澳地區繁榮發展。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在對接國家戰略上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別是「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個重要抓手,更是組織與政策雙管齊下。然而,認真細讀,香港的許多社會民生問題,仍在於把香港作為「獨家村」對待,在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上與國家民生大計沒有很好地對接。

  「大灣區」建設重中之重

  繼三月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字眼又被寫入十九大報告中。可以預見,粵港澳大灣區將是未來香港最重要的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平台。

  十九大報告把「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作為港澳問題的三個重點。在由來已久的建立在地緣、親緣的自發性「粵港澳合作」和政府積極推動的跨行政區經貿合作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兩大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具有更強的「既視感」。在城市群建設中,可以更多地嘗試經濟、社會和民生的三地要素更便捷流動。香港澳門居民到內地發展的門檻更加寬鬆,內地人才和緊缺勞工輸港門檻放寬更有利於香港人才儲備。與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發展兩大區域戰略遙相呼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被更多人期待的,除了是經濟上的「錦上添花」,更應該是民生共用上的「雪中送炭」。

  十九大報告中有個核心辭彙:新時代。對香港來說,也面臨着新時代的洗禮。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變遷,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不斷增強,香港與內地的更緊密關係走向,香港本地的管治和經濟發展能力,香港本地的「泛政治化」和房屋、教育、醫療養老等棘手問題,都需要有效處理,香港和國家同心協力,同舟共濟。新時代的香港,並非孤身一人的香港,而是有祖國強力支持的香港。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副研究員,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