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施政報告致力推進「大灣區」建設/孔興洲

時間:2017-10-13 03:15:51來源:大公網

  林鄭首份施政報告出爐後,得到社會普遍好評。除了諸多回應市民訴求的短中期措施,如「綠置居」、「白居二」、「首置盤」以及交通津貼外,亦不乏一些涉及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長遠措施,例如大手筆投資創新科技、改善教育環境,還能用較多篇幅着墨於「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這些國家發展戰略。增設兩個委員會,調整現有不同部門,集中精力與資源,這些都對推進政策落實有重要作用。從整份報告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可觀察到,林鄭有決心在任期內將「大灣區」建設推到一個新高度,其後繼工作值得高度關注。

  社會整體氛圍利林鄭施政

  施政報告不應只是短期「派糖」,雖然這一措施很容易得到民意支持。但作為行政長官,不能只顧處理眼前困難,更應着眼長遠,尤其是涉及香港根本競爭力的政策。應當說,過去歷屆行政長官都曾推出政策為未來做準備,但基於不同的政治環境,效果未盡如人意。站在回歸二十年的新起點上,尤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並作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後,香港的整體形勢與政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社會上形成了必要的「謀發展、求團結」氛圍,這為林鄭順利及有效施政,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機會窗口」。

  當然,香港的問題十分複雜,既有經濟結構轉型上的挑戰,更有內部不同利益團體的分歧,更有外圍經濟體激烈競爭的威脅。政府施政必定會分優先秩序,也必定會有短、中、長期劃分。但對於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而言,需要分清楚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更要知道何為重心,何為緩急。回應市民對住房的強烈需求,無疑是最為迫切的,但不可能在一天之內解決,需要長期以及多角度多措施持續推進,更要外圍經濟形勢的「配合」。

  筆者認為,林鄭施政報告中最凸出的三個政策範疇——房屋、創新科技、大灣區建設,把握住了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脈絡。前者重要性毋庸贅言,後兩者,看似是不同範疇,實際上是緊密配合的。

  香港只有發展出新優勢,才能在「大灣區」建設中「站穩腳」;反過來看,要想在「大灣區」發展中保持「龍頭」或領先地位,香港不能僅靠過去一直說的四大支柱產業,而需放眼世界,抓住整個世界經濟轉型發展的核心,結合自身固有優勢,轉化成新的競爭力因素。而什麼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什麼是最能改變世界格局的範疇?只能是創新科技。而在此方面,香港是有「先天優勢」的,不論是高水平的大學教育,還是資本高度流動的金融業,抑或是自由度極高的信息交流空間,都是周邊區域無法比擬的。

  過去沒有發展出新的核心競爭力,是香港的損失。近日有位很有影響力的經濟學者說,過去十年是香港「失去的十年」,香港無法在內地高速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經濟中得益,反被內地城市「彎道超車」。的確如此,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互聯網企業,沒有一家與香港有太多的交集,阿里巴巴在港上市未果,最後轉向美國。而就在前日,馬雲宣布將在三年內投入一千億元成立「達摩院」(DAMO)研究機構,在世界各地設立七間研究所,包括北京、杭州、莫斯科、特拉維夫、新加坡,獨獨沒有香港。可以說,從2007年到2017年,是香港失去創新科技發展的十年,未來必須急起直追。

  要追回「失去的十年」

  但要發展創新科技(不僅是所謂的人工智能Think Tech),香港必須利用好「一國兩制」優勢。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卻未必人人都「懂」。香港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善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致力抓緊內地經濟迅速發展的機遇,使之成為提升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加強與內地在不同領域上的合作及交流,促進兩地的人流、貨流及資金流;同時,亦需着力打通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基建和運輸經脈,以加強與內地在交通運輸上的聯繫,更有效地發揮香港區域物流中心的優勢。

  如果說「一帶一路」是香港傳統優勢的發展新平台,「大灣區」建設則堪稱是為香港「量身定做」的最後機遇。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時,專門見證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這是對香港大力支持的又一體現。

  機會來了,必須抓住。如何抓住?政府就要扮演一個非常主動的角色,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一些措施,可以說是作了較積極的回應。

  將目前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易名為「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以更聚焦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及訂立具體工作計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也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與內地中央相關部委、廣東省及澳門特區政府的合作。也會增撥資源作與大灣區建設相關的研究和宣傳工作。

  這些架構鋪設好,下一步將是更為具體的研究與措施的制定。積極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在拓展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這份施政報告讓人看到了林鄭月娥管治團隊把握住了重心,方向十分正確,但這還遠不夠,更多的工作仍需要不斷落實與推進。能否在五年任期內將「大灣區」建設推到一個新高度,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