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劍橋走出來的愛國銀行家陳紘(上)

時間:2017-10-11 03:15:30來源:大公網

  在香港金融界有一批出自中國銀行系統的老一輩銀行家,他們畢生愛國愛港愛行,服務於祖國金融事業,為國家建設和香港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陳紘老先生就是他們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率領福建省銀行香港分行起義

  陳紘出生於1914年,祖籍福州,1931年入讀燕京大學經濟系,1935年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36年,在「一二九」北平學生愛國運動的感召下,陳紘毅然回國參加學生運動。1938年,參加國民政府國防參議會西北經濟考察團,1939年入重慶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局任會計。1944年,考取自費留學,入讀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研究院,攻讀研究生。

  1947年,陳紘從英國學成回國,第二年進入福建省銀行工作,1949年2月,調任福建省銀行香港分行經理。新中國誕生前,國民黨政府想方設法要將在港中資機構資產調往台灣。陳紘到港後,除了解銀行的情況外,還經常與員工談心,做團結工作,並千方百計與國民政府周旋,秘密保護行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陳紘所領導的福建省銀行香港分行在香港中環所在地掛出了香港銀行界第一面五星紅旗,保護了福建省在海外的外匯資產,表現出為國家利益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堅定信念和過人膽略。

  為金融事業奉獻60載

  陳紘領導福建省銀行香港分行起義後,於1950年轉入南洋商業銀行(簡稱「南商」)任副經理。當時,南商是香港以辦理國內匯款業務為主的銀行,因1949年剛剛成立,各項制度尚需完善,人員不足。陳紘充分運用自己的國際金融理論和嫻熟的專業知識,深入調研,完善制度,提高效率,方便客戶。

  1963年至1966年,陳紘擔任南商經理,三年間南商平均每年帳戶增長超過一萬戶。1965年,南商已擁有10多萬客戶,其中包括7.6萬個存款戶、2.6萬個海外通訊戶、1000個國貨貿易商戶,代理行網絡遍布55個國家和地區。1964年及1965年,南商存款分別增長35.6%及40%。這些與陳紘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對華實行冷戰,長期凍結中國美元資產。當時,中國的國際收支手段與外匯儲備以英鎊和少量瑞士法郎為主,現匯則主要來自於港澳地區的出口與轉口貿易收匯和僑匯的港元,這就要求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簡稱「港中行」)必須及時將巨額港元資金套換成英鎊。

  為了完成艱巨的外匯套換工作,1966年,陳紘臨危受命,由南商經理職位調任港中行副經理。為滿足國家對外支付的需要,陳紘細心研究匯率變化和市場規律,積極與英資銀行保持溝通與磋商,確定合理匯價,力求保值增值。

  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港中行積極謀求多元化發展之路,組織成立了多家中外合資公司,如中芝興業財務有限公司、金東財務有限公司、鼎協租賃國際有限公司、中美諮詢金融有限公司、中華保險公司等,共同拓展業務。其中,中芝興業是首家進入內地,為內地企業籌組項目貸款和銀團貸款的財務機構。在籌組這些公司的過程中,陳紘均親自牽頭聯繫,調查研究,積極談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些合資公司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中國銀行培養一批熟悉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人才。

  陳紘為金融事業奉獻年華60載,他對銀行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業務要從單一型到複合型,要在自身業務發展的同時,廣交朋友,擴大聯繫。

  改革開放前,境外欲取得內地簽證甚為困難,香港和海外一些銀行界人士希望前往內地交流,後經陳紘協調,由港中行出面組織參觀團。第一批參觀團於1974年成行,其後每年組團,後來,參觀團的性質由旅遊發展到業務,這一舉措促成了由中國銀行、滙豐、美國大通三家銀行聯合牽頭的中國銀行業第一筆銀團貸款。

  1985年,香港某財務公司發生擠兌,向港中行求援,陳紘緊急約談港府財政司,港府被陳紘有理有據的真知灼見說服,聯繫英資銀行,勸說其與港中行共施援手,使這家財務公司轉危為安。

  愛國如家 淡泊名利

  這類促進交流、加強合作、穩定市場的事情,陳紘還做過很多,也由此奠定了他在香港金融界的名氣與地位。

  在陳紘的愛國大義中,捐獻文物一事值得人們景仰。陳紘有着顯赫的家世,其祖上收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

  1958年他回國觀光時,看到祖國蒸蒸日上的新景象,大受鼓舞,愛國之情更熾。他家中存有歷代先人珍藏的古董字畫,陳紘與母親陳吳綏如(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外孫女)及家人商議,決定將這批文物捐獻給國家。他向中國銀行總管理處說明了心願,經總管理處聯繫北京市文物局,派員到家中鑒定,認定其中多件為罕見的稀世珍品,有商周、隋朝銅器,唐、元、明、清各朝字畫、石硯、瓷器等等。文物工作者從中挑揀出最具歷史價值的文物364件,裝滿了兩輛汽車。

  此後不久,北京市文物局又發現陳紘先人還在天津鹽業銀行庫房存放了一批「徵秋館」銅器,詢問他是否也願意捐獻給國家?陳紘再次與家庭成員商量後,同意無償捐獻,即由陳紘簽字捐出。他在家中僅保存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徵秋館吉金圖》榻本的影印本上、下冊各一本。在捐獻的過程中,他還婉言謝絕了文物局主動提出的開具證明信,以及選擇一兩件留作紀念品帶回香港的好意,足見陳紘一家對祖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