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冀集體農莊實踐「分享經濟」

時間:2017-10-09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河北省內邱縣富崗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在分享經濟的基礎上發明了「雙牛算法」

  「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塊不可撼動的蛋糕。但按人頭平分土地,對於勞動力多的人家可能不夠種,造成勞動力資源浪費;對於勞動力少的人家可能種不了,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河北省內邱縣富崗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指出,上述農村土地的經營困境,在「分享經濟」的模式中可得到有效破解。據了解,該模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分享土地,不侵佔私權;二是分配土地成果,不浪費資源。\文/圖:大公報記者顧大鵬河北報道

  在楊雙牛看來,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土地承包,實際上是50年代「土改」的翻版,遵循的都是平分原則。「同樣是四口之家,一戶男人多,一戶女人多,兩戶獲得了同樣的土地。前者土地不夠種,出現勞動力過剩;後者則因勞力不足,出現土地資源浪費。」平分的直接後果是,土地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得不到有效匹配,這一矛盾在生產工具落後的太行山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富崗村拒將土地轉讓開發商

  基於上述考量,楊雙牛決定將分享經濟的理念應用於土地資源分配之中。他解釋稱,農地具有「集體所有」、「個人使用」雙重屬性。農民不能買賣,集體也無權處置。因此,富崗村反覆向村民宣傳「使用不佔有」,「不使用即浪費」的觀念,在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同時最大程度釋放土地潛能。

  譬如在富崗村的「生態大花園」項目中,產出的蘋果不僅可以賣,蘋果樹還可以被領養和觀賞。休閒觀光和農家遊,也被視為與栽種蘋果同一級別的主打產業。又如「富崗集體農莊」項目,村政府拒絕將集體資產轉讓給開發商,而是把生態環境、水面使用、道路管理等作為無形資產打包,租賃給一家現代企業服務公司,進而參與20%的利潤分紅。

  為支持富崗村的「土改」政策升級,楊雙牛在分享經濟的基礎上發明了「雙牛算法」,該算法以算式21(P+M)來表現將每戶勞動投入標準量。其中,P代表一戶的人口數量,M代表一戶的男勞動力數量,21代表每人每月勞動投入系數。農戶超過標準量部分,村政府按每天工值1.5元(1985年標準)發放現金;農戶所欠的勞動量,按同樣工值向集體交納標準勞動基金。

  楊雙牛解釋稱,P其實也可代表每一戶土地數量,因為農民土地按人頭平分,人口數量和土地數量是一致的。實際上,就是每人拿自己的土地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進行生產過程中的再投入。「雙牛算法」即是一個投資計算辦法,也是一個勞動成果的分配方案。

  出產一級蘋果單枚定價百元

  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員農村經濟研究所長期關注富崗集體農莊的發展。該所研究員唐丙元直言,「富崗模式」是一個初級的分享經濟模式,其成功並非來自理論指導,而是農民不斷對「土改」理論的修正創新與實踐。「分享經濟理念,在富崗集體農莊得到初步體現,但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雙牛算法」激勵出的「富崗數字」:三年修築防洪長城10公里;8000畝果園,生產遵循128道程序;120個家庭農場,年產優質蘋果1500萬枚。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富崗出產的一級蘋果「95果」(直徑95mm以上),單個售價高達100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