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統計看香港的國際投資回報

時間:2017-10-09 03:16:00來源:大公網

    下一篇:

  圖:香港作為全球第四大債權人,國際投資無論是總資產還是淨資產頭寸相當於GDP的比率均高居全球之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全球十大債權人經濟體(即國際投資頭寸為淨資產而非淨負債)分別為日本、中國內地、德國、中國香港、瑞士、挪威、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英國和荷蘭。日本以擁有29890億美元的國際投資淨資產而繼續居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之位(美國則以83184億美元淨負債居全球最大的債務國),中國和德國跟隨其後,香港就以11807億美元的國際投資淨資產而自2013年超越瑞士以後就一直居全球第四大債權人。\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戴道華

  香港是一個730萬人口的城市型經濟體,雖然人均GDP達到43528美元,居全球第十四位,較十大債權人經濟體當中的日本、中國、德國、沙特和英國為高,但其經濟規模僅大於新加坡,全球排第三十三位。國際投資頭寸和經濟規模一樣是存量的統計,香港這一小型經濟體能擁有如此大的國際投資頭寸,反映其經濟發展和財富累積的程度。

  不僅如此,香港作為全球第四大債權人,其國際投資無論是總資產還是淨資產頭寸相當於GDP的比率(分別高達GDP的1425%和368%)均高居全球之首。尤其是後者,它遠高於同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和瑞士的224%和131%的比率,反映香港既是高度外向型的發達經濟體,也是亞洲區內擁有龐大跨境投資的首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統計上,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境內的所有常住生產單位在一個指定的期間內未扣除固定資本消耗的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則是指一個經濟體系內的居民由從事各項經濟活動而賺取的收益,不論該等經濟活動是否在該經濟體系內進行。GNP等同GNI(Gross National Income,本地居民總收入)。

  GDP和GNP的關係為:

  GNP=GDP+對外要素收益流動淨值(即本地居民從經濟領域外所賺取的要素收益(即收益流入)-非本地居民從經濟領域內所賺取的要素收益(即收益流出))

  據此,居民在外賺取的投資收益大於非居民在本地賺取的投資收益,GNP就會大於GDP。香港擁有絕對金額全球第四大、相對金額全球第一大的對外淨資產,那麼它從海外資產上賺取的投資回報理應超過外國投資者從香港賺取的投資回報,香港的GNP理應大於GDP。事實也如此,根據政府統計處的統計,自有統計的1993年以來,除1996和1997年以外,香港GNP均高於GDP。1996年和1997年屬於例外,那是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並最終正面吹襲香港前夕,香港的股市和樓市均有泡沫成分,儘管絕對金額較小,但當時港元資產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回報尤勝海外資產給予香港投資者的回報。

  時至2016年,香港的GNP與GDP分別為25751億港元和24910億港元,GNP較GDP高出841億港元或3.4%。香港GNP與GDP的103.4%的比率在全球首十大債權人經濟體當中僅次於瑞士,顯示對外淨資產的回報不俗。然而,考慮到香港的國際投資淨資產大幅超過GDP本身,就暗示港元資產提供的回報可能較海外資產整體為理想。

  橫向比較,2016年日本的GNP對GDP之比103.2%。日本的情況較為容易理解,因為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日本居民擁有全球最多的對外金融淨資產(價值29890億美元),其來自海外的投資收益超過非居民在日本賺取的投資收益,故其GNP長期高於GDP。

  但美國就正好相反,它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美國居民持有的海外資產規模要顯著小於非居民持有的美國資產(差額達83184億美元),惟美國居民從海外資產中賺取的收益要較非居民從美國資產賺取的收益還要多,美國GNP對GDP之比同樣超過100.0%,報101.1%。主要原因相信在於雖然聯儲局長期實行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惟美國實質經濟增長率始終在2.0%左右徘徊,而作為最主要的美元資產的美國債市其收益率一直受壓。事實上美國GNP開始持續高於GDP始於2007年,之前其GNP對GDP之比長期是在98.0%以下的,相信當時次按危機、雷曼破產引發金融海嘯乃至後來聯儲局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導致了美元資產收益率的下降乃至持續偏低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樣,雖然美國居民持有的海外資產和非居民持有的美國資產規模之比為23.8萬億美元對32.2萬億美元,但其分布於其他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海外資產的整體收益尤勝後者。

  回看香港國際投資頭寸統計,香港在直接投資欄目一直以來均錄得淨負債,2016年時淨負債為4879億港元,這就是說非居民在香港所作的直接投資總額要較香港居民在外地所作的直接投資為多。該結構一來顯示香港很多企業普遍在其他離岸金融中心設立公司,以轉移直接投資資金返回香港或投往其他地方;二來由於擁有簡單低稅制和高效的金融系統等,香港吸引了大量包括內地資金在內的外資前來設立直接投資企業。另一呈淨負債的欄目是包括貨幣和存款、貸款、貿易信貸和預付款等在內的其他投資,2016年時淨負債為6258億港元,相信這主要與香港的國際銀行業中心地位有關。

  至於證券投資則是香港國際投資呈淨資產的最主要來源,2016年錄得高達72314億港元的淨資產,相當於香港整個國際投資91550億港元淨資產頭寸的79%。此外,由金管局所管理的外匯儲備資產規模在2016年時增至29946億港元,佔香港國際投資淨資產頭寸的33%,僅次於證券投資。由於香港實行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香港折合超過38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投資肯定要以美元資產為主,偏偏美國的國際投資數據顯示美元資產的回報率偏低。至於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在內的私人領域的證券投資,美、歐、日的量化寬鬆一直影響着其債券的投資收益率,而在股票投資方面港股的回報堪與其他主要股市相比。這些可能就是香港擁有龐大海外淨資產、惟淨回報卻偏低的原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