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我廚」創始人柳智表示,希望打造成一個實惠、豐富、便捷的買菜的地方 大公報記者夏微攝
「我看過一份報告,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顯著高於其他國家,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將女性從洗菜做飯中解放出來,從而分配更多時間和精力在職場上。」很難想像此番話出自一個工科男之口,而當事人柳智同時還是一間生鮮電商「我廚」的創始人。他更表示,創業的初衷就是幫助職業女性減輕家務負擔。
大公報記者夏微上海報道
「我廚」通過搭建中央廚房平台與配送網絡,將新鮮消毒蔬菜製成真空包裝的淨菜產品送至用戶家中,藉此節省做飯的時間與工序。數據顯示,目前「我廚」用戶90%為女性,其中白領上班族70%,家庭主婦20%,90%的用戶為25歲至45歲。而且用戶90%為兩人以上的家庭,其中三口之家佔比70%,固定情侶為20%。而從收入來看,90%的用戶月收入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購買理由則是工作壓力大,省錢省時間。有趣的是,「就連很多聘請鐘點工的家庭也會買我們的產品」。
價格較餐廳平近一半
記者原以為「我廚」的產品對於家庭主婦們並無吸引力,但經調查後發現並非如此。程女士告訴記者,作為上班族,就算正點下班,到家也要六七點,根本沒有時間去菜場買新鮮食材。後來通過「我廚」訂菜,前一天下單,第二天送貨上門。「吃多少訂多少,關鍵是不用擔心口味。」程女士坦言,最初擔心過價格,但後來發現所提供菜式的原材料比自己去市場買還要省錢,和在餐廳吃比起來便宜了近一半。
另一邊廂,90後的王小姐是個不折不扣的廚房小白,「婚後必須要直面做飯這件事,總不能天天出去吃或者叫外賣,而且看到其他人在朋友圈炫耀廚藝自己也很羨慕」。「我廚」的出現可謂是幫了她大忙,免洗免切的淨菜配以醬包,還附上炒菜攻略,不僅口味和餐廳如出一轍,還可依樣畫葫蘆擺盤。
雖然「我廚」定位於解決職業女性在家做飯問題,儼然成為「她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獲益者,但柳智坦言,最初創立公司時並沒有將目標群體聚焦在女性身上。「實踐出真知,如今的經營策略是從用戶反饋中得到的,其實想想,這樣的反饋很合乎邏輯,畢竟當下是一個女性佔據消費決策主導地位的時代。」
尋求融資 彌補配送短板
此外,「我廚」平均客單價在110元左右,日活用戶達15萬,日訂單已突破1.2萬單,月複購率達65%以上,而且由於次日達模式,其損耗率僅有不到0.5%,這樣的損耗率在生鮮電商行業中極為罕見。據悉,「我廚」將這些無法及時賣掉,但同樣新鮮的產品稱為「彩蛋」,會隨機贈送給用戶,或者作為公益產品用來幫助困難家庭。
據了解,上海是生鮮電商的主戰場,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再加上上海女性向來比較精明、理性和挑剔,如果生鮮電商能征服上海的女性用戶,征服全國其他地區的女性消費者自然不在話下。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柳智直言,「我廚」存在短板─配送,相較於競爭對手的當日達和及時達,「我廚」的次日達不可避免地令公司損失了大量潛在用戶。對此,柳智透露,目前「我廚」正在着手C輪融資,將用於擴城和打透上海市場。「會開始布置前置倉,爭取做到當日達。不過當日達就會產生更高的損耗,這一點可能會通過限定可選商品來控制。」
「我廚」曾於2016年1月完成由方正多策領投的千萬級A輪融資,2016年10月,公司又完成由LB樂博資本領投,Jafco等多家投資機構跟投的千萬美元B輪融資。柳智坦言,希望公司三至五年內在A股上市。
今年生鮮電商規模料1500億
生鮮電商市場近年來快速增長,據艾瑞諮詢公布的數據,2016年,內地生鮮電商的整體交易額約900億元,較2015年的500億元增長了80%,預計2017年整體市場規模可以達到1500億元。
柳智對此表示,在家做飯這件事兒還沒有被完全電商化,大家買菜還會去菜場和超市,但其實這是最大的零售市場,吃的東西比其他品類加在一起還要大。
對於該現象背後的原因,柳智認為,產業中的技術難點沒有被解決。「首先,生鮮品是短保質期的,沒有辦法一下攏起全國的流量,要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去滲透。其次,它是高度非標準化的,比如一棵白菜,你買的是貴是便宜沒有標準衡量,所以沒有辦法標準化,消費者往往是所見即所得。」
柳智對於行業前景信心滿滿,「生鮮一定會被滲透,這是跑不掉的。菜場和超市不會完全消亡,但會演進,一部分需求會通過電商的模式被滿足,因為年輕人越來越沒時間逛菜場超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