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創業板內生增速強勁\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斌

時間:2017-09-08 03:16:30來源:大公網

  隨着A股中報悉數披露完畢,創業板上半年業績已經浮出水面:增速連續五個季度下行,二季度單季業績增速下滑到1.9%,為三年來最低水平。僅從表面上看,創業板的業績增速似乎與其估值相去甚遠,也不足以支撐創業板規模性的反彈甚至反轉。但創業板的真實業績就是如此嗎?低迷的表觀增速是否掩蓋了新興產業蓬勃的發展動能?通過對創業板業績的條分縷析,讓我們來揭開創業板業績的層層面紗。

  雖然創業板大部分都是新興產業的公司,但是個別傳統周期性行業公司對於業績影響十分巨大。如2016年,創業板唯一的農業股溫氏股份業績佔整個創業板業績的12%,而今年半年報溫氏股份佔整個創業板業績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不足4%,即溫氏利潤的下滑對於創業板業績增速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實際也是如此:在剔除溫氏股份後,創業板二季度單季歸母淨利潤增速由1.9%上升為20%,依然保持較高增速。

  除溫氏之外,樂視網的業績也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剔除樂視後,創業板業績下滑幅度更加收窄。在經歷了一系列風波後,樂視網2017年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6.37億元(人民幣,下同),這是樂視網上市七年來的首次虧損,目前樂視網資金鏈依然面臨嚴峻考驗。在同時剔除溫氏股份和樂視網後,2017年創業板中報的歸母淨利潤增速由前期只剔除溫氏股份後的22.7%上升為25.4%,2017年創業板二季度單季的歸母淨利潤增速由20%上升為24.3%。從趨勢來看,在剔除溫氏股份和樂視網後創業板業績下滑幅度進一步收窄。

  如果進一步剔除外延併購導致的創業板業績,其內生增速才能更好體現。外延併購在創業板公司中普遍存在,過去七年間創業板首發募集資金只有1600多億元,而增發募集資金達4000多億元,創業板部分公司正是靠「募資─併購─預期─拉抬股價─再募資─再推股價」的循環營造高成長幻象,將市值和估值一步步推高。

  外延併購比重驟降

  2015年創業板外延併購更是達到了頂峰,當時創業板500多家公司有200多家發生外延併購,外延業績佔到整個板塊業績的9%(以規模淨利潤合計口徑,下同),2015年創業板歸母淨利潤增速25.1%,扣除外延併購後的內生業績增速只有不到18%;2016年外延併購的業績影響有所減弱,2016年創業板外延業績佔總業績的比重下滑到6.7%,扣除外延併購後淨利潤增速由36.9%降為27.7%;而今年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外延並表業績在中報中所佔的比重基本為零,可見外延並表業績對創業板構成的影響越來越小,2017年中報業績增速已經基本為創業板的內生增速。

  事實上,雖然2017年創業板中報中外延並表業績佔比僅有0.0003%,但創業板中有外延併購的公司數量佔到整個板塊16.9%,這說明上市公司收購進來的企業有一半呈現虧損狀態,可見當前上市公司併購其他企業已不像以往那樣只是為了增厚業績,而更多會從自身發展角度及未來業務發展方向考慮。我們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創業板中有外延併購的公司數量佔到整個板塊的40.7%,2016年為37.0%,2017年中報直接下滑到16.9%。

  將所有干擾因素剔除後,創業板內生增速表現強勁,甚至超越了牛市2015年的同類增速水平。我們將外延並表業績、溫氏股份、樂視網全部剔除,發現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報的業績增速分別為6.3%、21.5%、25.2%,創業板業績不但不像表觀業績增速那樣大幅下滑,反而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可見創業板內生增速強勁。隨着IPO常態化帶來的供應改變、企業併購重組的審核力度的加大、忽悠式重組的嚴格控制,創業板外延收購的影響在逐漸消退,未來創業板業績將越來越依靠內生增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