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互聯網普及、在人人也拿着手機,瀏覽社交平台和網上新聞的世代,強如《華爾街日報》這份創刊近130年的國際權威性財經報章,也敵不過收入及廣告萎縮。據本地媒體報道,《華爾街日報》已通知香港客戶,自下月初起停止發行印刷版,只會提供電子版。
連舉足輕重的國際財經大報,都在美國以外削減印刷量、本地某大報章集團亦擬推行外判制度節省成本,是否代表紙媒已步入危急存亡之秋?
筆者認為,此說法略帶悲觀。傳統報章最有價值之處,在於一隊編採團隊以公信力為原則,捍衛報社的商譽。新聞經過記者深入及詳盡的報道、分析後,再透過編輯求證,審核內容的真確性,此外,還會有校對員、總編輯等上上下下員工,同時把關,務求「白紙黑字」上所有報道及數據,絲毫無誤。編採的嚴謹性,乃「即時新聞」不能媲美的。
在現今連資訊新聞也注重「即食」年代,傳媒無論是電視台、電台、報章及網媒,均採取以快打慢策略,「收料、打稿、編審」的同時,無時無刻監察同業同一篇新聞「出咗街未?」彷彿比其他行家提早數分鐘在網上版刊登、或報道播放出街,已算贏得勝利一仗。此趨勢下,一些着重偵查、揭示鮮為人知的深入報道,在新聞界愈見罕有。
準確性也是網上新聞平台較弱一環,投資者單憑網媒等途徑,獲得投資資訊,實不足夠,「鬥快出街」的新聞往往數字、內容欠缺考證,或者有誤差。作為財經公關,為客戶監察新聞動向時,我們不時發現網上新聞內容出錯,需要致電報社要求更正。筆者建議,投資者不要只盡信網媒,最好多瀏覽幾個網上新聞平台,翻閱一下報章,甚至搜尋一下港交所的《披露易》網站,仔細分析公司財務數據、業務及行業前景,才好作出投資決定。
當然,若閣下珍重傳統報章,認同紙媒具重要價值的話,別吝嗇幾塊錢,每日購買一份報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