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外貿季節性波動 勿杞人憂天/大公報記者 李寅舟

時間:2017-08-09 03:16:29來源:大公網

  國家海關總署昨公布的七月進出口數據,似乎給「靠外貿提振經濟」的樂觀者潑了一盆冷水。有分析師甚至警告:外需走弱,「本輪貿易改善或許已近尾聲」。根據諸如季節因素調整等經驗,七月數據的下跌「情理之中」,卻又跌得「意料之外」,這究竟是價格因素作祟,還是投資需求確實減弱了?

  其實此前一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側面反映出環球經濟的回暖,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外需向好的基本條件仍在。七月份數據的走弱,更多是「漲價因素」支撐消退及結構性貿易摩擦的結果。以石油價格為例,今年二季度明顯走弱的油價「滯後」傳導致出口價格,隨後的漲價因此對出口支撐微弱。其次,中美間的貿易政策衝擊側面影響了七月出口數據,直觀而言,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滑幅度與美國經濟數據的變動並不匹配。結合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等指標,一次數據的偏軟,不足以證明出口的向好趨勢已被扭轉。

  至於內需,七月原材料類商品進口量下滑,諸如鐵礦砂、煤炭和鋼材等更是「量價齊跌」。但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商品進口價格下滑,但鐵礦砂、銅礦砂、煤炭及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在七月卻明顯上漲。以煤炭為例,進口量下跌在空調使用量高企的夏季似乎不可持續,用於發電的煤炭隨時出現供應缺口。

  從整體進口數量上來看,中國對大豆和穀物的進口其實在大幅增加,當前內需擴張的持續,經濟復甦的動能依然良好。總體而言,投資需求的減弱未見證實,在保障需求動能的前提下,對外貿數據的季節性波動亦不用「杞人憂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