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香港銀行林立,主要分為兩大類:外資銀行和傳統銀號。中銀香港的前身是1917年中國銀行在香港設立的分號。中資銀行在創立初期,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與外資銀行競爭;二是努力獲取中資工商業支持。透過創新管理經營,香港的中資銀行逐漸壯大,成為香港銀行業中獨樹一幟的力量。中國銀行在港服務一個世紀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資銀行闖蕩國際金融舞台的精彩故事,在見證香港的政治轉軌、經濟轉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壯大。
金融興邦 勇於擔當
20世紀50至60年代,香港銀行業服務內容漸趨多元化。這個時期的中資銀行業務逐步擴大,分行網點開始擴張。
20世紀60年代,國家外匯緊缺時期,港中行積極發揮自身優勢,1964年1月,經向國務院提議獲批,利用香港中資銀行上存在中行總行的外匯存款,試辦交通部買船、造船貸款,迅速壯大中國遠洋運輸事業。
1967年到1969年,英鎊突然貶值,我國出口貿易蒙受損失,中國銀行向國家提出試辦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建議,得到有關部門採納,港澳中資銀行積極配合。從1968年廣交會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後,人民幣的知名度逐步提高,港中行因此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第一推手。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爆發經濟危機,中國銀行決定從1970年5月1日起,在港澳開辦人民幣存款業務,這是以人民幣計值、港幣收付的一種新的存款方式,從而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大增。
人民幣國際化的排頭兵
2003年以來,中銀香港開始投入大量資源,在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及發展,以及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扮演着新的重要角色。
2003年12月,中銀香港獲中國人民銀行委任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多年來,作為香港唯一的人民幣清算行,中銀香港一直積極引領業界推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及產品創新,先後率先在香港地區推出人民幣系列信用卡,成功發行首筆人民幣企業點心債,成功辦理首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完成第一筆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FDI)和第一筆人民幣首次公開招股(IPO)的承銷,成為首筆以香港銀行同業離岸人民幣拆息(CNH HIBOR)定價的人民幣存款證安排行,與富時集團合作推出的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成為衡量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走勢的典型指數。多年來,中銀香港在人民幣存款、貸款、貿易結算等業務市場份額持續保持領先,並成為香港人民幣債券發行的最主要承銷商和人民幣債券市場、外匯兌換、資金市場及衍生品交易的最主要做市商,交易量名列前茅。
2009年,中銀香港與東盟及其他相關地區多家商業銀行簽署了《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清算及結算協議》,把人民幣離岸結算服務延伸到曼谷、馬尼拉、雅加達、新加坡、吉隆坡等主要東南亞城市。
中銀香港搭建的人民幣RTGS系統,是全球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即時支付清算系統,所有經人民幣RTGS系統交收的交易均具有清算終局性,為參加行提供了一個安全、快捷及高效的即時清算平台。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銀香港清算行的參加行數量已超過200家,形成覆蓋六大洲接近40個國家及地區的全球清算平台,另有超過2000餘家海外機構通過上述參加行,間接利用香港清算平台進行人民幣清算。
目前,已獲中國人民銀行委任的其他海外清算行也都大量借助香港清算平台完成清算。從清算服務時間來看,香港人民幣清算行服務已達到20.5小時,並與香港多個金融清算系統全面聯網,可以完成人民幣、港幣、美元和歐元的同步交收清算,確保所有在港的股票和債券交易均能實現貨銀兩訖或券款兌付的清算安排。現時中銀香港人民幣RTGS系統清算量佔境外人民幣清算總量約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