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的蔡若蓮正式履新,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強調蔡若蓮有豐富教育經驗,由他親自提名更是他第一選擇,最後由特首任命。面對反對派尤其是教協的各種無理質疑及批評,蔡若蓮強調自己是認同特首林鄭月娥的教育理念而接受任命,希望能以平常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工作表現來釋除各界疑慮。
當然,蔡若蓮坦率之言未必能令反對派滿意。例如教協副會長葉建源就表示,擔心蔡若蓮的政治背景會影響教育政策,例如推行歌頌式的國民教育。又批評蔡若蓮在業界的評價不高,質疑她未能擔任領導角色雲雲。
阻愛國愛港人士出任公職
葉建源指蔡若蓮在業界評價不高,然則葉建源在業界的評價又有多高呢?他過去曾經在教育界惹起不少風波,在擔任教育界議員時公然支持違法「佔中」,罔顧學生利益,更被業界批評為只搞政治,不理業界權益。這樣的人竟成為教協副會長,請問葉建源又有什麼資格去評斷他人呢?相反,蔡若蓮有3個碩士及1個教育博士學位,具有多年前線教育經驗及教學熱誠,履歷非常亮麗,出任教育局副局長,其資歷及能力足夠有餘。還有一點遠勝葉建源的,是她的修養及氣度,面對反對派的種種荒謬攻擊,她並沒有反應激烈,反而是溫和坦率、有理有節地交代自己的想法,沒有如反對派般因為政治原因就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論能力、氣度、修養,蔡若蓮絕對有資格出任教育局副局長。
當然,反對派有自由評論有關任命,但反對派尤其是教協也不能如激進派及極端網民般一味否定,也要提出理據。現在反對派糾纏的一點就是,蔡若蓮支持推行國民教育,擔心她會再次推出國教雲雲。
原來,支持「國民教育」竟然成為蔡若蓮的「罪狀」。然則,是否要反對國教才能坐上教育局副局長之位?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基本法教育,完全是理直氣壯。當年「反國教」一役,黃之鋒等人利用某些教材發難,挑動不明就裏的學生和家長,加上反對派的推波助瀾,令特區政府的國教課程暫時作出調整,但政府從來沒有說不再推出國教。相反,推動國民教育、培養國民意識是普世價值的一種。蔡若蓮支持推動國民教育,怎可能是反對其出任副局長的理據?況且,不少市民已逐漸看清楚反對派「反國教」的目的,特區政府只要做好教材配套及課程安排,不見得市民會反對,反對派以此為由發難,根本是名不正言不順。
更重要的是,反對派以支持國教為由反對蔡若蓮任命,潛台詞其實就是不容愛國愛港人士出任教育局職位,等如是說愛國愛港天生就是「原罪」,是不能出任公職。如果讓這種歪理流行,豈不等如是「愛國有罪,禍港有賞」?這種顛倒黑白的邏輯,反映的是反對派政客政治蒙蔽了理智,也暴露其反中抗中心理。對於蔡若蓮的任命絕不能因為反對派的反對就退讓,否則,這豈不是將任命的權力都交到反對派手上?豈不自己也認為愛國就是「原罪」?這次特區政府頂住壓力,本着用人唯才的宗旨委任各個副局長、政治助理職位,正是以實際行動反擊了反對派的無理攻擊。
教協不代表業界真正利益
反對派對於教育局職位一直存有「酸葡萄」心理,因為他們認為教協有8萬多會員,在教育界選舉中一直佔據優勢,教育局理應由教協染指。因此,過去對於教育局的官員總是看不過眼。反對派在選舉上存有優勢,原因多樣,儘管他們取得議席,不代表就應該讓教協中人出任教育局職位。原因很簡單,教協從來都是一個政治組織,而不是教育專業組織。他們徒有教育專業之名,但所作所為不過是反對派的衛星團體而已。特別是在教育界,教協這麼多年來就教育政策從來沒有提出過什麼真知灼見,教育界的議員與其他反對派議員一樣,一味逢政府必反,近年緊跟大隊「拉布」,甚至教師加薪也未能如期通過,這樣一個教協根本代表不了教育界的真正利益。
在反對派和教協心中,出任教育局官員的條件並非學歷及專業(否則蔡若蓮理應滿分),而是政治立場及是否出位、是否配合反對派的對抗路線。例如身為大學教職員,卻發動學生參與違法「佔中」的戴耀廷、陳健民,就最受教協歡迎。
至於當眾在街上爆粗辱警,引起極大爭議,事後仍不知悔過,繼續在網上日日炮轟政府的林慧思,相信也會被教協視作「敢言」的代表。其實,在爆粗事件中,教協也一直在袒護林慧思,一些教協核心成員如韓連山等,更將林慧思捧上天,指她是「教師典範」雲雲。
難怪教協會如此反對蔡若蓮出任副局長,因為論學識、資歷,她令教協中人自慚形穢,她重視業界的利益,而不是反對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