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看投行發展(上)

時間:2017-08-01 03:15:35來源:大公網

  圖: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的中樞,工作本質是完成資本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成效更是直接關係到資源配置效率

  第五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未來金融工作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展開。金融工作回歸本源,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開展未來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則。為此,會議做出的一項重要部署就是「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同時,會議明確指出,「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 李 彤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說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那麼健全的資本市場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保障,而作為資本市場關鍵角色的投資銀行則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面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新要求,投資銀行應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發揮自身在推動直接融資、配置資本要素等方面的優勢,努力打造一流的國際化投資銀行,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專業而高效的金融服務。

  一、先進的投資銀行和健全的資本市場是發達經濟體的重要標誌之一

  世界體系理論的創始人沃勒斯坦發現,國家特別是地緣大國的興衰與其在工業、商業和金融三個領域的發展地位息息相關,並且都遵循了先後在「生產─商業─金融」取得優勢的順序,當一個國家同時在三個領域具有壓倒性優勢地位的時候就崛起為世界超級強國。17世紀開始荷蘭逐漸取代葡萄牙成為世界經濟的新霸主,金融創新和自由貿易為其商業和軍事擴張提供核心支持,資本市場由此起步;18世紀英國倫敦憑藉發達的證券市場逐漸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基礎;20世紀前期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紐約取代倫敦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和交易中心,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最近一百年來,美國依靠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建立了自由競爭高效運作的市場經濟體系,牢牢佔據全球科技創新、產業革命和經濟升級的最前沿。以國際頂尖投行雲集的華爾街為核心的美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創新中心,華爾街已然成為美國經濟金融發展史的縮影。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投資銀行興起和證券市場擴容為全國鐵路和公用事業建設提供了核心支持;南北戰爭時期,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北方聯邦政府獲得了紐約金融市場的強大支持,最終擊敗南方政府而統一全國;1933年大蕭條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推行證券業和銀行業分業經營,投資銀行業務受到諸多制約,但到上世紀70年代後,金融自由化興起,投資銀行推動資本市場出現新一輪創新浪潮,有利支撐了美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美國經濟成功實現轉型,走出了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滯脹」困境。

  以硅谷和華爾街為代表,美國形成了以科技產業、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聯動的一整套發現和篩選機制。如果說風險投資給了硅谷創業公司起步的機會,那麼華爾街投資銀行通過協助企業上市融資進一步篩選出了初創企業中的未來領袖,為優秀企業的成長提供了長期資金支持,推動美國本土企業成長為全球領先企業,促進了美國計算機行業、互聯網技術、通信行業等大批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將技術創新和金融資源緊密地結合起來,投資銀行作為連接投融資兩端的橋樑,共同推動了科技產業飛速發展,使美國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在具有戰略意義的科技領域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與此同時,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們也在美國企業傳播國際影響力的同時建成了全球化的金融服務網絡和國際品牌效應,成長為同時具備國際視野和民資品牌的金融機構,再次反哺了本國實體經濟的長期發展,實現了二者的良性循環。在過去的十幾年內,從歐洲、日本到很多發展中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認識到資本市場在現代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並把發展資本市場作為健全金融體系的首要任務。

  歷史經驗表明,資本市場在現代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中舉足輕重,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者在國家發展不同階段中能夠通過發揮自己獨特的力量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金融服務需求,為產業革命和技術進步提供長期的資金,帶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根據不同階段實體部門的需求,投資銀行監管框架和扶持政策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好地推動資本市場和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二、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是金融服務現代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

  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中介,在市場交易、信息流動、價格發現、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發面發揮着關鍵作用,是建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是金融服務現代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的中樞,工作本質是完成資本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其工作成效直接關係到資源配置效率。與大型金融集團相比,投資銀行自身的資產規模相對較小,資本市場中介的職能更為突出。投資銀行主要發揮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推動價格發現和資源自由流動性,規範資本市場秩序,培育專業金融人才的功能,是資本要素高效配置過程中的工程師。

  第二,投資銀行作為直接融資的中介,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滿足實體部門的融資需求。相比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在連接資本需求者和供給者的過程中更為市場化,在市場競爭、信息流動、價格發現和公開透明等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可以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IMF曾經對1960-2007年間17個OECD經濟體在84次危機後經濟恢復情況進行觀察,發現以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以直接金融為主導的經濟體,復甦速度和質量遠高於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以銀行為主導的經濟體。美國作為全球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經濟復甦速度領先全球,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直接融資對經濟的彈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作用。

  從全球來看,當前發達的經濟體大多經歷了一個從依賴間接融資到偏重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的發展過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主要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比例就已經高於間接融資,達到了60%左右。美國作為全球資本市場最發達最成熟的國家,直接融資體系高度繁榮,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6年,美國股票市值佔GDP的比重從47%提高到了147%,當前直接融資比例已接近90%,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尤為明顯。日本和德國等傳統意義上的「銀行主導型」國家的直接融資比例也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40%-50%左右提升到當前70%左右。

  第三,投資銀行的風險投資和多層次直接融資為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提供寶貴資本,將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革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保持可持續增長動力。上世紀70年代末新一代技術革命逐漸開啟,金融自由化的思潮興起,美國投資銀行業務和科技創新相互促進,科技進步為金融創新提供技術支持,投資銀行發揮風險投資功能為科技創新,對外投資和個人創業提供所需要的資本,為技術革命提供了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加快了技術革命的普及和深入。美國大量科技創新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獲得了企業擴張的資金來源,通過併購和對外投資提高了產業集中度,為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源動力。

  第四,投資銀行的併購重組業務本質上是盤活存量,推動要素資源在供給側的再配置,加快市場優勝劣汰,提升要素產出效率,實現要素協同增值,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評論美國大企業的成長路徑就是一次企業的併購史。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後,以通用汽車為代表的大批企業通過產業鏈併購重組迅速發展成為了大型跨國集團,加快了落後產能的出清,提高了產業集中度,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實現了分工合作的組織基礎和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從19世紀末美國的第一次併購浪潮至今,100多年來美國前後歷經了五次企業併購浪潮,美國企業通過跨境併購在全球配置資源,推動大型國際集團的誕生。投資銀行作為併購交易「操盤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第五,投資銀行推動證券產品創新,提供豐富多元化財富管理工具,支撐資本市場繁榮,是擴大居民財產收入和確立消費主導型經濟的重要因素。隨着居民收入提升,居民財富管理和證券投資需求將顯著增加,資本市場將是居民資產配置和財富增值的重要渠道。

  以美國為例,發達繁榮的資本市場是支撐美國家庭財富擴張的核心因素,從1990年至2016年,美國家庭資產增長了三倍,其中股票和投資基金資產增長了近五倍,證券資產佔美國家庭總資產比重達到近40%,超過房地產在資產中佔比25%;1990-2016年,金融資產收入佔美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近20%,有力支撐了居民消費持續增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