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放榜後,新聞焦點除了六名狀元齊齊選讀醫科之外,還有自資學士課程報讀熱。這與政府將推出的「自資學券」(向每名合資格自資學士學生每年提供三萬元津貼)有關,許多受訪學生和家長同稱是「及時雨」。
其實,這是遲來的甘霖。長期以來,本港大學學士學位分成兩種,即資助和自資,前者由港大、中大等教資會資助的八大院校提供,後者則由樹仁、公大等自資院校開辦。
論學術資格,同一類課程,例如工商管理、資訊科技、會計財務、土木工程、社工,或者文學士和理學士,水平相若。但八大院校資助學士學生平均每年可獲政府20多萬元津貼(醫科、牙醫則是五六十萬元)。按2017/18學年教育成本預算是284280元,扣去42100元學費,政府資助額達到242180元。
相反,修讀自資學士課程的,不管每年學費是五萬或九萬,甚至二十七萬元,每分每毫都由學生和家長支付,院校以此支付教師薪酬、校舍營運以至日常開支。2012年新學制以來,不論官校津校直資以至私校畢業生,要在本地升讀大學基本上都須通過中學文憑試,並考獲最少33222(十二分)的成績。以今年而言,最少22分才能穩操資助大學入場券。
有自資院校校長指出,同是中學畢業生,同樣以文憑試成績入讀大學本科,八大院校學生只須付四萬二千餘學費,即有政府廿餘萬資助。自資院校學生則資助欠奉。有學者分析,教資會大學的單位成本,從2013/14的222422萬增到2017/18預算的284280元,只用四年時間。再以2017/18學年預算為例,有自資學士學費7萬餘元,但資助中學單位成本是78880元。
上述數據反映,自資課程未受到公平對待。特區新班子提出的「自資學券」,算是踏出教育公平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