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提到教育問題,指香港孩童應在幼兒階段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概念,從而加強國民身份認同。由此可見,新一屆政府已衝破過去的政治迷霧,看到了未來的出路。
然而,當傳出擁有豐富教育工作經驗的蔡若蓮可能獲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後,立即遭到了反對派的攻擊。
不出一日,教育界內的親反對陣營力量立刻發起「反對蔡若蓮擔任教育局副局長」的聯署。值得留意的是,在聯署的名字中,有不少反對派重量級人物,比如教協副會長葉建源、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社民連」創辦人陳士齊、前民主黨主席楊森、「反國教」旗手陳惜姿、教協監事韓連山、「香港文化監察」主席楊雪盈,以及為「雨傘世代」保駕護航的前《信報》總編練乙錚、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等。
一個小小的教育局副局長,何由惹得反對派敵愾同仇,狀若癲狂呢?
是蔡校長德不配位,犯了眾怒?恰恰相反,蔡若蓮女士擁有近乎完美的資歷,她是現任小西灣福建中學校長,也曾在教育局課程部門任職,擁有二十多年教育工作經驗,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更重要的是,在蔡若蓮出任福建中學校長以來,該校學生的成績直線上升,無論是高中文憑試還是大學入讀率都居於全港前列。
青年應有國家認同感
在反對派眼中,她唯一的過錯,就是「愛國」。這理由令人覺得可笑又可悲,回歸二十年了,反對派自己不愛國,也不許別人愛國,更不許我們的孩子愛國。在港英統治時期,尚允許左派學校傳播愛國思想,今日香港已回歸祖國,反而不許學校進行國民教育,難道七百萬人就該長期活在沒有愛國思想的悶局裏?香港的愛國人士必須團結起來,將教育界這股歪風壓下去。
或許有人認為,香港現正處於轉型期,內外形勢複雜,應該將精力集中於經濟發展,像「國民教育」這類「惹火」話題,還是少說為妙。當然,經濟發展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重視的,但若民心渙散,社會動力未凝聚,做任何事都只會事倍功半。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必須要讓市民看清事實,辨明是非。
人所共見,回歸二十年,香港的問題已非正常的政見之爭,而是中西政治角力和管治權的博弈。沒錯,所有人都希望香港的各派政治團體能達成大和解,同心同德,為保持香港的繁榮而努力。不過對建制派來說,大和解的意義是和和氣氣,有商有量,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依基本法辦事。但對反對派來說,大和解的意義是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輪流做莊,更甚者挾洋自重,爭取「獨立」。反對派的目的並非想將香港搞好,而是要奪取香港的管治權。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和解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若以為反對派淺嘗甜頭便肯衷誠合作,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建制派要達成真正的大和解,必然要先壯大自己,取得廣泛的支持,惟有推行愛國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
本來,「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都有利於建制派的運作,可惜,建制派並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反被反對派劫持民意,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如果愛國教育不興,香港年輕一代不能建立國家認同感,香港人沒有愛國觀念,香港就無法和祖國同心同德,共同進步。
捧紅學生壞榜樣的後果
2012年國民教育科被刻意妖魔化,政府撤回了國民教育科,整個事件捧紅了一個學習成績一般、卻扮作「口若懸河」的中學生黃之鋒。更助長了日後的「港獨」思潮,國民教育卻從此偃旗息鼓,無人再提。之後的這幾年,部分香港年輕學子受「港獨」「自決」思潮影響,不斷衝擊法治,挑起社會矛盾,情況令人擔憂。
香港被殖民統治一百多年,年輕一代受西方思潮影響是無可諱言的。但是香港回歸祖國已二十年,其間國家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但令人不解的是香港尚有年輕人甘於「墮落」。為什麼香港尚會給反中亂港分子留下興風作浪的空間?原因很簡單,就是特區政府一直在迴避愛國教育,香港二十年不耕耘愛國的土壤,才會引致今日亂草叢生,歪風邪氣盛行。
現在的香港,需要重張正氣,需要一個擁抱正能量的人來正確引導學生,令教育回歸本源,培養出學生本該具有的國家認同感。蔡校長曾說,「在我們的人生中,最幸運的是遇到好的老師。老師用自己的生命,令孩子的生命更健康、更快樂。往後的日子,希望大家都能將正能量傳揚出去,讓更多人的生命,因遇上我們,而變得更幸福、更快樂」。相信蔡校長能給香港教育帶來新希望。
在推行愛國教育的路上,我們只能向前不能後退,「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我們應當堅定決心。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