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共享祖國的尊嚴和榮耀/葉建明

時間:2017-07-12 03:15:51來源:大公網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來港,轟動全城。整個香港對航母的熱情已經超過夏日的高溫。面向香港本地市民派發的兩千張票,很快被一掃而空,據說第一位如願以償取得門票的市民,冒雨等了16個小時。沒有票的人們做足攻略,討論在香港哪些位置能清楚看到航母「真身」。旅行社積極安排船隻,滿足「粉絲」遠眺與較近距離觀賞的願望。遼寧艦模型熱賣,樂壞商家,媒體亦全方位報道,甚至動用海上交通工具,從航母進港那一刻就開始跟拍……

  「登上我們自己的航母」

  「一票難求」是這幾日城中朋友見面的熱門話題,媒體甚至破天荒地幫助市民呼籲:香港「粉絲」期待遼寧艦加票加場。但即便再增加參觀券,也難以滿足龐大的「粉絲」需求。另一方面,登上了遼寧艦,那份熱情不僅不會減,反而會因為目睹「真身」而更加興奮。

  遼寧艦旋風激盪,市民如此瘋狂追捧前所未有。這樣的社會心理說明了什麼、反映了什麼,當政者應如何善用,可能需要政治和社會學家分析總結。

  香港一向是個開放的社會,港人對航母已經相當熟悉。美國航母多次停靠香港補充供給,也開放給市民參觀,據說近20年已經有過四十艘次前來,但未見社會如此追捧。可見,航母這個巨無霸大船因素絕不是首要原因。「登上我們自己的航母」,才是根源所在。

  遼寧艦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過去一提到航母,首先會想到的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航母最多的國家,它們在全球巡航,展現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中國今天終於有了自己的航母,可以護衛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和領海海域,護衛中國的和平發展,只要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相信都會感到自豪。

  遼寧艦來港,勾起多少人對百年中國苦難歷史的回顧。英國當年就是靠船堅炮利,令香港被迫離開國家懷抱。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歷史猶記,怎不會對自己國家的航母青睞有加,另眼相看。難怪不少登上航母的人說,「有種想哭的感覺」。雖然我們不繳納軍費,但回歸後的香港需要國家軍隊保護是毋庸置疑的。香港有許多人常年定居海外,或者是親朋好友客居海外,他們最能感受國家強大對海外華人的意義。

  習近平主席不久前在香港視察,出席慶回歸活動時表示,回歸後香港同胞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信心不斷增強,同內地人民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和榮耀。航母前來香港,開放與香港市民參觀,正是體現今天「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和榮耀」。

  港人一向含蓄,不會隨時把愛國掛在口上。而一旦有觸發點,港人的愛國熱情便會很快點燃,那種發自內心的感覺,很難不被感動。

  2003年10月15日,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這是中國太空事業的里程碑。半個月後,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來港,令整個香港掀起「楊利偉旋風」。普通市民、學校學生、當紅藝人、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工商精英紛紛成為楊利偉的「粉絲」,要求籤名、合影者絡繹不絕——他們在楊利偉身上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港人濃厚的家國之情

  同樣,2008年中國首次舉辦奧運會,並將奧運馬術比賽放在香港舉行。市民投以極大的熱忱,有一萬八千人申請義工,爭相為香港奧運馬術比賽服務,有的家庭甚至是傾巢出動,全家服務奧運馬術賽。香港與國家的聯繫,香港人對國家的感情,就體現在那些世界矚目的運動比賽上。

  國家有難時,也能看見港人濃濃的家國之情:汶川大地震、華東水災,都是港人捐款最多,出力極大。

  展現港人家國情懷的當然不止於重大事件。看看回歸前後流行的一些香港歌曲:《我的中國心》、《中國人》、《東方之珠》、《萬里長城永不倒》……哪首裏面沒有濃濃的家國情?就連台灣作家龍應台在香港的講座上,以知識分子為主的全場聽眾齊唱《我的祖國》,也從一個側面體現港人心之所向。

  這就是香港真實的民心民意,這更是香港「一國兩制」得以成功的堅實民眾基礎,對此我們充滿信心。雖然這些年香港出現一些狀況,某些民調機構以一些嘩眾取寵的民調結果來歪曲民意,但包括此次遼寧艦來港在內的大量事實顯示,沉默的大多數愛國愛港不容置疑,真正對國家抱持敵意的人少之又少。

  傳媒報道遼寧艦來港,撇除某些逢國家必反的媒體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以一種歡愉的態度,足見整個社會的人心向背。這似乎恰巧呼應了習近平主席日前在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上提出的「三個相信」。他說,「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就一定能夠開創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