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債券通是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最新嘗試,並於周一(7月3日)正式推出「北向通」。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隨着債券通的推行,以及香港的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獲大幅提升,相信日後會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平台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有助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開通數日運作暢順
陳德霖透過金管局專欄《匯思》撰文表示,債券通先行開通的「北向通」試行首幾個交易日運作暢順,金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運行情況,汲取經驗作出優化。他形容債券通有如「新建成的橋或路」,早期總有一個觀察、熟悉、適應的發展過程;從市場基建發展角度看,他更關注的是:長遠而言,債券通是否能促進兩地債市的發展,並為兩地帶來實質的經濟貢獻,是否可以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我一向相信,只要橋和路都建好了,兩地市場能互聯互通,就不愁沒有流量。」他指出,債券通的開通,將大大提升投資者對跨境結算、託管、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的需求,為香港創造更多高增值的職位。
債券通採用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簡稱CMU),是由金管局在1990年建立,多年來一直為投資者提供高效、安全和方便的債券結算服務,成員達200多家,包括本地及國際銀行、信託公司和託管機構。
陳德霖表示,CMU方便可靠的往績,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信心保證,債券通選用了CMU提供結算託管服務,對國際投資者來說,就如「在熟悉的公路上,多建一條新路直通內地債市」,既便捷,又可提供更大靈活性去管理相關債券投資。
內地債市規模僅次美日
內地債市沿用「一級託管」模式管理債券的登記和託管,有別於香港和大部分海外市場採用的「多級託管」(nominee holding)方式。透過CMU,國際投資者可以繼續使用熟悉的方式結算和託管債券,而內地債市又毋需從基本上改變現有的機制,正好體現了香港作為金融中介樞紐、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獨特價值。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的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內地債券市場託管餘額達到67萬億元人民幣,但海外投資者只佔內地債券市場總量不足2%,故市場普遍認為,未來大有增長空間。
內地近日宣布將香港的RQFII額度從2700億元人民幣大幅增加至5000億元,陳德霖指出,這顯示人民幣國際化仍持續推進,加上債券通啟動,相信日後愈來愈多國際投資者會利用香港平台進入內地資本市場,這將有利於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他補充說,香港一直是內地金融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點,亦是連接內地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樑。2014年啟動的「滬港通」、2016年啟動的「深港通」,到周一啟動的「債券通」,都是以香港為平台,連接內地與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者,今次範圍由股市擴展到債市,再次突顯香港「國內境外」的獨特作用,以及香港作為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金融中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