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劉煜輝認為,孤懸海外的中國新經濟標的股更有投資前景\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攝
【大公報訊】記者毛麗娟深圳報道:在海外上市的內地科網股,如阿里、騰訊、微博、京東等,過去一年的市值平均增長70%。與之對應的是,A股上市的在互聯網垂直行業龍頭股,同期市值下跌近30%。這亦反映出,境內外科網股行情出現明顯分化。
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分析,中國經濟最有活力、景氣迸發的互聯網公司幾乎都不在A股掛牌。如果孤懸海外的科網股可以回歸內地,相信「漂亮50」的股票構成將會出現變化,而不止是傳統的上證50。
港股通受惠人幣貶值
與此同時,目前資本管制下的事實性「金融壓抑」,使得最有價值的資產被A股市場排除在外。眼下內地資本市場的主要成分包括:深陷金融債務周期的傳統經濟企業,以及被互聯網經濟「馬太效應」淘汰下來的中小市值公司,這也是A股投資者面對的無奈現實,同樣也是一種金融壓抑。
劉煜輝說,港股通被視作是人民幣內生貶值壓力的一種對沖,某種程度成為了制度壓抑下的受益者。而A股市場上的抱團取暖,即「漂亮50」行情也許會被演繹為另外一種泡沫。在一個明確的金融信用收縮周期中,與孤懸海外的中國科網龍頭相比,無論是發展前景還是盈利水平,A股市場上的中小市值成長股都會晦暗很多。
此外,金融整肅、強化監管的主流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但一些不太靈活、缺乏彈性的反市場操作,過猶不及和矯枉過正的情況比比皆是。劉煜輝舉例稱,比方說,在損害賠償和集體訴訟制度缺失的條件下,以IPO為導向的準註冊制,偏離了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資源整合、併購重組、優化配置),形成次生傷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