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二出現細價股大股災,究竟爆煲的細價股是否有共通點?投資者又如何分辨高危的細價股?嘗試列出十點讓讀者自行分析。惟投資者緊記;即使有以下特徵,亦並不代表一定是妖股,例如很多時又供又合者,滙豐控股(00005)亦曾經供股合股,但不代表滙控就是妖股。邏輯上要小心分辨。
首先,股權高度集中。一間上市公司由少數人士持有80%或以上的股份,不但代表股價的波動可以非常之大,而且股價的升跌由極少數人士主宰。
第二,若投資者發現細價股上市公司出現直接或間接互相持股(以關聯人士名義、上市公司大股東或上市公司控股等)情況,例如A公司持有B公司、B公司持有C公司、C公司又是A公司的控股公司,股權錯綜複雜,若其中一隻大跌,同系公司亦受牽連。
第三,大耍財技。上市公司經常出現合股、拆股、供股,不斷向股東伸手拿錢,同時股權又被攤薄,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還要繼續當其股東嗎?
第四,大名莊家。只要投資者多閱讀報章,就會知道究竟哪些股份是屬於哪個莊家。就以今次的細價股股災為例,已有不少於一個媒體點名指出背後屬誰人派系。
第五,知名證券行。某些證券行出名是細價股停泊地方(媒體同樣有報道),若投資者買中的股票是如斯境況,就要加倍小心。
第六,大股東押貨。大股東將手持上市公司股份作抵押借貸,若一旦股價到了借貸合約中所訂定的某個水平或大股東無力償還借款時,所抵押的股份便有機會遭到全面拋售,出現一天之內股價大跌九成的場面。
第七,無盈利。還原基本步,上市公司能夠支持股價向上或平穩橫行,最基本都要有盈利支持,當然部分科網股或播種期的公司或者前數年都未能出現盈利基礎,若然無合理的理由支持,而又年年虧損,那股價暴跌實屬正常不過,只是時間早或遲的問題。
第八,資產轉讓。若上市公司以高價購買或租入大股東(或關聯人士)的個人資產或物業,變相等同將共同持有的上市公司資產轉入大股東個人名下,蠶食小股民利益。
第九,大折讓配股。上市公司以現價大折讓配股給予第三方(更有可能是關聯人士)。因配股價較現價呈大折讓,對股價必造成衝擊。另外,因為配股的發行股數增加,變相小股東的權益亦會因此而受損。
第十,轉名。當然有些公司轉名後變化不大,如富士康改名為富智康(02038)、領匯改名為領展(00823)等。有些細價股刻意將上市公司名字改得面目全非,目的就是讓投資者誤以為是另一隻股份而疏於防範。
若然投資者買入的股份,在上述十點中有份,那真的千萬要小心。筆者個人傾向比較保守(個人取向問題),寧可錯過數次機會,也不想買錯一隻股份。股神巴菲特的投資三大格言:第一,要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緊記第一、第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