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銀行業可利用其區位優勢來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投資機會,進一步發展跨境金融服務和拓展盈利增長點
回歸20年,香港銀行體系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6年底,香港共有195家認可金融機構,總資產達20.65萬億港元;總存款11.73萬億港元,增長了4.5倍;總貸款8.02萬億港元,增長了2.3倍。整體貸款資產質素保持良好,不良貸款比率維持在0.85%的健康水平,綜合資本充足比率持續上升至18.3%。香港銀行業不僅審慎經營,而且注重金融創新,這使其在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同時,鞏固和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銀香港分析員 劉雅瑩
一、香港銀行業在香港經濟金融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金融服務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0年至2015年,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12.8%提升至17.6%,而銀行業產業增加值在整個金融服務業中的佔比高達60%左右。
這期間,香港銀行業有幾個發展趨勢值得關注:一是香港中資銀行抓住歐美國際性大型銀行規模逐步收縮帶來發展空間的機遇,加快區域化拓展,資產規模快速提升。截至2016年底,在總資產中的佔比已達35.15%。二是香港銀團貸款規模穩步增長。2016年香港銀團貸款創下1060億美元新紀錄,佔整個亞太區25%。
二、加強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是香港銀行業發展的重大推動力
回歸以來,內地和香港的經貿合作關係不斷加強,以香港對內地的出口為例,香港對內地的整體商品出口量增長了四倍,香港對內地的服務出口量增長了九倍。自2004年起生效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是這段時期香港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CEPA在目標中明確指出,要「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在CEPA的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經貿投資愈加便利,兩地經濟融合加深。
CEPA實施的10年期間,香港銀行業的貿易融資增長了3倍。隨着香港和內地工商界的聯繫日益緊密,企業不斷在兩地尋找投資機會,促進了香港銀行借貸業務的增長。CEPA亦推動了香港銀行業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由於香港是一個擁有成熟金融體制、先進金融管理經驗、豐富的金融服務品種的國際金融中心,內地企業偏好把香港作為進軍海外的「橋頭堡」,一般會先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分公司或者財資中心作為窗口。
三、業務多元化和金融創新提升香港銀行業競爭力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香港的銀行大多集中於樓宇按揭和信用卡業務等一般銀行業務。然而金融風暴期間,信用卡拖欠比率顯著上升,給銀行造成大量壞帳。此外,自1997年至今,香港零售淨息差從2.2%降至1.3%,壓制了銀行的盈利空間。因此,各大銀行都嘗試多元化經營以維持增長,其中最主要的是發展財富管理業務。
財富管理業務給整個香港銀行業的格局帶來了巨大變化。2014年香港財政司官員表示,香港資產管理金額在過去十年增長三倍,其中六成來自海外。新加坡會計師事務所德勤(Deloitte)2015年發布的調查顯示,香港的國際財富管理規模自2012年首次超越新加坡,並連續三年成為亞太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香港的國際財富管理規模在全球排第五位。以增長速度來衡量,香港資產管理規模增長最為強勁,2008年至2014年六年間的增長率高達142%。
目前,香港不少銀行已開始加快國際化布局,並不斷探索跨境業務新模式,加快提升其全球資產配置能力和服務能力。金管局資料顯示,香港零售銀行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的比例從2002年的30%上升至2016年的44.3%,混業經營模式日漸成熟。相信隨着滬深港通,香港與內地基金互認以及債券通的開通,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將吸引海外資金流入區內,香港的財富管理業務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同時,互聯網亦逐漸滲入金融市場,加速香港銀行業的金融創新。香港銀行業近年在電話理財、網上銀行、支付體系方面的投入增長很快。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資料,截至2013年底,香港的個人網上銀行戶口增至880萬個,企業網上銀行帳戶增至78.8萬個,分別是2004年的3.5倍和9倍。
四、回歸以來香港銀行業監管環境日漸完善
由於香港金融市場日益成熟,香港金管局自1999年起按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建議的國際慣例,開始採用「風險為本」監管模式,以促進銀行體系的穩定及有效運作。香港金管局還十分注重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銀行監管制度,會定期檢驗香港的監管制度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和符合巴塞爾有效監管原則。2007年,香港成為全球率先實行全新國際資本及風險管理標準—《巴塞爾協定二》的地區之一。自2013年1月1日起,香港金管局開始分階段實施《巴塞爾協議三》。此外,金管局建立了嚴密的風險評估體系,還採納CAMEL評級系統對認可機構進行風險評級。
在監管方法上,金管局採用「持續監管」的模式,對機構進行現場審查和非現場分析。回歸至今,金管局不斷優化監管架構。截至2016年,金管局的現場審查已囊括了信用風險管理、科技風險、財資業務、人民幣業務、證券保險業務等範疇。1998年至2016年間,金管局平均每年進行現場審查230次。監管效率的提升使零售銀行的資產素質顯著提高,需要關注的貸款及特定分類貸款佔比由1999年的18%下降到2017年的3%。
五、內地制度紅利為未來香港銀行業發展再添動力
展望未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聯繫會更為緊密,中國內地「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都將為香港的跨境金融服務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內地層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幫助提升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香港可與澳門、廣州和深圳等城市加強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產業鏈。香港銀行亦可深化與廣東自貿區的金融合作,積極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繼續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地位。
在國際層面,「一帶一路」建設將為香港銀行業帶來發展新機遇。市場預計未來10年中國內地對「一帶一路」地區的出口佔比有望提升至三分之一左右,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將會錄得雙位數的年均增長率,而未來5年沿線國家基建潛在需求將超4萬億美元。香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和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可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來把握「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投資機會。香港的銀行可以為沿線國家提供銀團貸款、資金結算及清算、基建投資與財富管理等一站式的金融服務。這將有助香港銀行業進一步發展跨境金融服務和拓展盈利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