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李寅舟報道: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北京大學着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表示,大灣區成功的關鍵,是要脫離傳統的「追趕型思維」,形成創新型思維。
周其仁指出,內地的創新在人口上不平衡,體現在參與創新的人口和享用創新成果的人口極其不成比例,且在空間上也極不平衡,絕大多數的創新成果發生在很小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以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13%的GDP,對比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的單位土地GDP,密度已在內地領先,但是密度夠了不代表濃度也夠,單位間的互動加強了,濃度才能提高。他強調,打造世界級的灣區,需要「要素互相之間更密的互動」,使灣區的濃度得以一步步上升。
對於灣區濃度的提高,周其仁以煲湯作比喻,指創新其實就是熬一鍋湯:「第一要好材料,優質材料全世界找」,面向全世界吸引科研人才,「解決世界性的問題要用世界性的資源」;其次,好材料放到一起之後,「煲這個字很關鍵,要有持續的溫度持續地燜,才能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換」。他表示,香港的金融跟深圳的創造,跟東莞的製造之間,雖然有互動,但是彼此的互動還遠遠不夠,而騰訊在深圳大學附近創辦,又在香港上市,大熱的微信部門又在廣州做得很好,就是地區間互動思維不限於單一行政區劃間的代表,「鞋大鞋小要穿的人才知道,現代的科技來往很多,要注意不要把灣區邊界畫得太清」。
他指出,增加灣區濃度,「吸引人們為解決重大問題來工作」是第一步,考慮到「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是第二步,而「注意在世界上引起革命」是第三步。對於這三個步驟,他以深圳的成功作比喻,指當年的深圳如果以「追趕思維」為目標,只知道追趕,深圳便不可能走到前列去。
周其仁提到,6月15日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進入了第22名,比去年前進了3個名次,而香港地區是第16名,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是很大的支持。在他眼裏,大灣區的發展就是「在南中國煲一鍋創新驅動增長的濃湯」,以完成中國經濟發展下一階段應該承擔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