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眾多各界知名人士昨日在港出席「粵港澳大灣區論壇」 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目的是加快區內香港、澳門及廣東的融合,並發展出更多創新科技行業。騰訊(00700)昨日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稱,騰訊正是受惠於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發展。然而,香港和澳門是實行「一國兩制」,與內地制度有所不同,他建議政府要有常設協調機制,並給予高科技人才綠卡及個人稅務補貼,讓科技人才可以更便利作跨地域發展。
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珠三角沿海11個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總人口達6600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3萬億美元,經濟規模相當於韓國。馬化騰稱,騰訊正是從大灣區成長起來,公司的三分之二員工在大灣區工作。公司又在香港上市,幫助企業走出去。此外,大灣區內亦培養了知名企業,如順豐、華為、大疆、格力、TCL等。當中大疆科技佔全球無人機90%市場,順豐則成為全國速度最快、服務品質最好的速遞公司,因此大灣區未來要更重視科技,鼓勵創新產業。
放下互相競爭心態
馬化騰表示,香港發展創新不是沒有機會,而且還「抓了幾手好牌」,因為香港在金融、法治及教育上,對高科技人才有吸引力,特別是本港有十分優秀的高等院校,但理工科畢業生很少到大灣區工作。因此香港政府應該主動出擊,一是幫助大學與產業的聯繫,建立創新氛圍留住人才,並向他們提供稅務優惠。此外,粵港澳三地應放下過去彼此競爭心態,互相合作共同向全球搶市場、搶人才。
對於具體的建議,馬化騰提出了三項,而三項都是關於如何留住人才。其一是由於三地制度不同,建議向高科技人才發綠卡,讓他們可以跨地域發展;第二是給予個人稅務補貼;第三是政府帶動,成立一個跨地區的協調機制,令三地有更多的合作。
鼓勵年輕人多交流
根據目前本港的稅務條例,港人如連續12個月中在內地工作超過183天便需要繳交內地的個人所得稅,由於個人所得稅相對於香港的薪俸稅有較高的稅率,加上有關的免稅額較香港少很多。因此,對於要經常回來內地工作的人士,他們負擔較重的稅項。馬化騰稱,現時不少內地工作的港人常常要計算還可以工作多久,才不會超過183天,這對於兩地人才交流造成阻礙。
另外,馬化騰稱,「粵港澳大灣區」亦需要三地的年輕人有更多的交流,但由於粵港澳三地文化不同,年輕人未必互相了解對方文化。若貿然從外面引入人才,勢出現矛盾,故今年暑假開始,會辦粵港澳三地中學生交流團。騰訊會帶學生到深圳參觀高科技等企業,希望加強交流。他期望,十年後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成為科技人才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