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香港女孩譚芷昀(Celine)一鳴驚人,她在美國選秀節目上演唱了經典電影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短時間內好評如潮。因為出色的表現和港人身份,小Celine也一夜間成為香港熱議的話題,她寬闊明亮的嗓音,她小小的年紀,她登上舞台的勇氣和鎮定,讓人讚嘆不已。
小Celine有一顆「香港小巨肺」,3歲時父親發現她嗓音特別,有唱歌天賦,加上父親本是音樂老師,這些讓她具備了首先成為一名「童星」的先天優勢。但當強大的社交媒體以數據和算法向我們推送新聞與話題時,我們未必察覺,圍繞小「童星」的討論是如此的兩極化。
在對Celine背後是否有商業利益的一番猜測和批評後,媒體甚至請來心理學家,呼籲關注小朋友面對的壓力和同齡社交圈。小Celine在舞台上一開始就介紹,她的夢想是成為席琳.狄翁(Celine Dion)那樣的歌手。但為什麼我們討論的不是關於夢想?如果夢想是後天優勢,此時為什麼會被忽略?
一個社會的寬容,體現在它給不同人的掌聲,無論成功或失敗,只要他們努力過。事實上,小Celine在參加美國選秀節目前,已經參加過內地的《中國新聲代》,也擔任過當紅歌手演唱會的嘉賓。她並非一帆風順,也曾因批評而受傷,但她有較好的調節能力。因此,她並非真的一夜爆紅,雖然這更符合功利主義下的邏輯觀。小Celine的成功在於她對音樂的熱情,又幸運地得到家庭的支持。她用歌聲傳遞出的快樂和自信,她對音樂的夢與執著,才是讓我們感到震撼與鼓舞的原因。
有網友讚Celine為「香港之光」,但我們需要更多的「香港之光」,這應該是一個良性社會發展的目標。社會要變得更好,也應讓每個人都有發光發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