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股市近年表現大勇
香港投資者近年對美國股市的興趣日益增加,可是並非每個散戶都可以花得上時間精力,去掌握個別股份知識。對此,投資者通過指數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便可以輕鬆參與美股;更重要的是,指數ETF的歷史表現跑贏大部分傳統基金。美國ETF種類繁多,當地財富管理業者喜歡利用ETF,為客戶度身訂造投資組合。投資者不妨拋棄短炒習慣,把ETF視為重要的組合基石,讓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阿爾法狗」(AlphaGo)去年擊敗尖端職業圍棋棋士李世乭。霎時間,越來越多香港投資者對人工智能題材的興趣大增,資金湧入美國科技股。然而,本地散戶要「出海」投資美股可說是「老鼠拉龜」,皆因撇除Facebook、Amazon、Apple、Google母公司Alphabet等十數隻熱門股份,熟悉的美股名字已經不多。捨難取易,香港投資者不妨利用ETF涉足美股。
自製長線投資組合
在美國,ETF可謂五花八門,按資產類別區分:有股票、外匯、商品、固定收益等。即使是股票類別,也有大型價值股、增長股;小型價值股、增長股;也有按行業ETF;當然還有價廉物美的指數ETF等等,各適其適。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財富管理業者近年喜歡利用ETF,為客戶度身制訂資產組合。香港投資者不妨捨棄短炒思維,自製長線投資組合。
在設計資產組合前,各人需要按自己的風險偏好及人生階段,挑選適合產品。Richard A. Ferri在《The ETF Book: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Exchange-Traded Funds》提出四種ETF投資策略,分別為主動型、被動型、特殊策略(Special Portfolio Strategies),以及按人生不同階段制訂而組合策略。筆者希望通過《The ETF Book》的人生階段策略,讓讀者概括了解在美國市場買賣的ETF,並如何自製投資組合。
這裏補充一點。首先,一樣米絕不能養百樣人,有關介紹旨在提供一點啟發,因人而異;其次,《The ETF Book》乃站在美國投資者角度;第三,美股已大漲九年,該書建議的ETF或未能切合到目前環境,讀者宜再另行研究。最後,Ferri各階段均介紹兩個組合,本文只介紹指數策略。
人生分四個積財階段
Ferri把人生周期分為第四個階段:初期儲蓄者(Early Savers),年齡介乎20至39歲;中年財富累積人士(Mid-Life Accumulators),年齡介乎40至59歲;早期退休人士(New Retirees),年齡介乎60至75歲;後退休人士(Mature Retirees)。
初期儲蓄者有的是時間及機會,投資取態可以較進取,美股ETF佔組合比重35%(相關推介ETF,可參考附表);房託ETF佔10%;國際股票ETF佔25%;固定收益ETF佔20%。中年財富累積人士,他們需要對退休後生活有具體預算,減少涉足投機活動。美股、房託、國際股票及固定收益ETF的比重分別為30%、10%、20%、40%。
早期退休人士。許多研究均指出,過分保守的投資策略,未必能夠讓早期退休人士獲得足夠度過晚年的資金。Ferri的投資組合建議:美股、房託、國際股票及固定收益ETF比重分別為30%、5%、15%、45%,餘下5%為現金。Ferri引用調查指出,一名退休人士如果每年使費只佔總資產的4%,他的財富在其一生都用不完。
資產配置每年調整一次
後退休人士,Ferri建議配置為美股、房託、國際股票及固定收益ETF比重分別為25%、5%、10%、55%,餘下5%為現金。包括Ferri等專家都關注財富傳承問題。如果後退休人士擬把資產傳遞予下一代,就應該考慮遺產承繼者的背景(特別是年齡),投資策略就不宜過於保守。
最後,就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Rebalance)。經過一年時間,各類資產升升跌跌的幅度有多有少,譬如說,後退休人士的美股ETF佔資產比重由25%提高至28%,現金比重由5%降至2%。因此,投資者需要沽出等值3%比重的美股ETF,讓現金重回5%比重。專家普遍建議每年調整一次,最好定在一個難忘的日子,如生日、結婚周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