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樓價日益高漲,買/不買樓的風險又再是大家認真討論的話題,有質素的討論對筆者和讀者都有好處,我也樂意回應。
「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是筆者在2010年提出的觀點,由當時起到現在,其實筆者也不斷在文章定位為「如果有需要買樓自住卻選擇等樓價下跌才買入」是非常高風險的。當時有前輩教導筆者:「我都無買樓,何來風險?」於是我認真思索,剛好那年大兒子就讀中四,經濟科裏面剛好教「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很對!在09年之後的宏觀量化貨幣之下,「不買樓的風險」突然急升,而機會成本的意義,除在投資部署和會計方面外,其實亦同時是一種人生哲學及態度,每個決定也有其成本、風險和代價。
人生總是「魚與熊掌,兩者難以兼得」,無奈的抉擇和參與就是機會成本了。
據說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有一個說法,就是:「買一層樓只是平倉,不買樓是淡倉,買得多過一層才開始算是好倉。」
這說法正正說明了人生其實就在一個賭場上。縱使你與世無爭,不想去賭一鋪,但高通脹、貨幣貶值、市場被壟斷、政治、加租,甚至乎強積金也會令你成為輸家,而輸家正貢獻着另一方的贏家令其得益。我們的人生其實也貢獻業主們、財閥們、政客們、量化貨幣的大國………
無奈的「不買的風險」在人生賭場內就算你不落注,其實也是被迫落了注而不自知自覺,同時也會輸。年輕人和較年長有資產者的分別只是在選擇多寡上,富豪有多一些方案去取捨風險和成本,哪一個對自己有利。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富豪不買樓亦不投資將錢放在銀行,那麼當樓價上升的時候,那富豪一樣是輸去了機會成本。又譬如那富豪有很多選擇下揀了買股票去投資,那麼他就要承受買股票的風險及收穫了,如果他是買升幅巨大的騰訊股票的話,那麼他就跑贏了地產。在機會成本下,買樓才是損失,相反亦然。
樓花買家風險奇高
一般年輕人不打算強求買樓,其實他可能是在交租幫業主供樓,尤其是中產,在若干年後收穫懸殊,優劣立見,就形成了「不買的風險」。在這個基礎下,筆者是不同意「買樓的風險和成本是高於不買樓的」,這不是絕對的,尤其是09年之後,租客交的租是遠高於做業主去供樓的月供本金。而在樓市「辣招」之下入得場就是好漢,它的風險在政府辣招下的嚴謹批核格式化了之後,其實並不高。
不過,筆者覺得湯文亮先生最近有個觀點是說得十分對的,就是在這個市場上,樓花買家的風險是不合理及不正常的。
很奇怪政府為何會容許樓花作出高成數的按揭,而且是在批核相對寬鬆的情形之下進行,令到買一手樓及二手樓的風險出現了很大的懸殊及落差,這不單只對消費者的投資風險上不利,而且這種按揭上的不平衡會將購買力較集中在一手上,令到一手更加不會減價,甚至乎加價會更加容易。
看近期一手樓成為樓價的火車頭,這個情況政府雖不想出現,但很應該令其平衡,否則「樓市辣招」就成為一種幫助大財團及發展商的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