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央行各類調控工具的綜合運用,正使流動性朝着更穩定的方向發展
資料圖片
又到年中,資金心慌。5月19日國債市場三年期利率再次以高於十年期利率的倒掛,拉響短期流動性緊張的警報。潛伏在「資金慌」冰山下的是中國經濟發展勢必解決的矛盾。以金融去槓桿的名義打響保衛實體經濟戰——內地監管組合拳已經釋放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強勁信號。
內地監管風暴席捲金融市場。5月19日,證監會召開發布會首次提出全面禁止券商和基金從事通道業務,這意味着未來券商和基金公司不得成立定向資管計劃,承接銀行的出表資金。本周內地股債料繼續承壓,資金面維持緊張態勢。儘管一周前銀監會隔空喊話,強調會把握監管力度,避免引發「處置風險的風險」。然而,大部分金融機構預期當局去槓桿是大勢所趨,在完成上半年的情況摸底之後,內地監管部門將於十九大召開前出台相關處置政策,資金慌情緒瀰漫。
銀行開拓信貸忙
金融去槓桿、監管加碼讓銀行緊急煞車資金委外業務。資金慌的第一個反應便是銀行強勢回歸信貸傳統模式,信用良好的優質企業成為銀行爭搶的香餑餑。江蘇數家大型企業主感到,今年以來「銀行追着提供貸款」。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高0.1個百分點;而這個數據在2016年一季度是負6.7個百分點。
「問題是,我們現金流挺好的,不需要提高槓桿率增加財務成本。」江蘇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說。中石化旗下統籌管理境外資金運營的盛駿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有同感。他稱,中石化的槓桿率在過去幾年穩步下降。「內地企業融資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愈是風險高的企業,加槓桿愈狠,相反,像中石化這樣的優質企業反而槓桿率低。」
與大企業高富帥形成對比的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南京鑫信擔保公司董事長付樹兵長期與江蘇地區的中小企業打交道,在他看來,「中小企業一直都很難,這次金融去槓桿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覺。」
不過,對於另外一些從「通道」業務獲得融資的中小企業,則實實在在感到金融去槓桿帶來的資金慌。金華市某房地產公司通過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發行的資管計劃日前就無法按時兌付。以往通過發行新一期資管計劃完成老資管計劃客戶兌付的騰挪手法不靈了,在銀監會要求理財資金徹查穿透資產的大棒下,通道業務基本走入死胡同,後續資金若找不到來源,不僅企業面臨資金慌,購買資管計劃的投資者也將無法獨善其身。
內地股債續受壓
嚴監管的強勁信號下,內地的股市和債市持續下跌,令投資者無所適從。私人銀行部發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迎來提前終止潮。民生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張先生發現,今年收益率超過10%的銀行理財產品稀缺。
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的董舒是一名高淨值客戶經理,最近她頻頻收到客戶的資產配置詢問,她的建議是配置短期理財。現金為王似乎成了今年個人投資者的金科玉律。王小姐以往鍾愛購買投資期限較長、收益率更高的資管計劃,如今她手裏的流動資金不知投向何處,只得遵從董小姐的建議,購買年化收益率僅為4%的60天短期理財產品,作為避險的過渡期投資。
內地一家資產管理公司資金部負責人沈先生以全民資管形容理財亂象。他說:「老百姓買的理財:信託、銀行、券商、基金各類機構賣的產品,實質上都是一個東西——打開看不是地產就是股票,否則哪來那麼高收益。」
「資本寒冬,不過是擠壓泡沫中機構企業和個人的不適應。」民生證券副總裁管友清笑評:梅花香自苦寒來。他的建議是:「丟掉幻想準備過冬,而春天的到來,大概會在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