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增撥款應給中史教育留位/聞昱行

時間:2017-04-28 03:15:51來源:大公網

  林鄭月娥早前提出,新一屆政府將額外撥出五十億港幣經常性開支給教育。這令人鼓舞,就連以反對派自居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以及一直反對林鄭當選的教協,也積極提出建議。但如何運用這五十億「新錢」卻頗值得思量。

  教協就五十億開支提出九項建議,這些建議無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與迫切性。但很遺憾,都沒有觸及香港教育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歷史教育。

  扶持中史教育四個理由

  長久以來,「泛民」支持者居多的教協一直把持教育界。無論在國民教育科、基本法教育、中史教育等諸多議題上,教協都與政府唱反調。通識科教育,實際上變為「泛民」的一言堂。本來,中小學教育理應提倡思考,但在預設政治立場的教師引導下,鼓勵思考變成了「鼓勵異議」。在現實政治環境下,教協把持通識科,把中學變成鼓勵激進、「自決」,甚至「港獨」的溫床。

  一些年輕人參與甚至主導「佔中」、反自由行、旺角暴亂等違法行動,個別人還製造立法會辱華風波。這種令人擔心的現象,與這些青年在中小學階段受到的偏頗教育很有關係。在「佔中」期間,一個幼兒園老師居然向學齡前兒童灌輸其價值觀判斷,把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單地分為對與錯,「佔中」在她的嘴裏當然是「對的」一方。身為通識科老師的「庫克斯」居然把香港警察與納粹相提並論。這些例子都說明,在教協把持的教育界,偏執到了何種程度。可以說,中小學的教學問題,是導致近年來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林鄭新增的五十億教育撥款,應該至少有一部分,用於在中學推廣中史教育。政府應該把撥款分配作為談判工具,換取教育界對中史教育的支持。理由有四:

  第一,歷史教育是培養國家認同的最重要工具。回歸後,香港中史教育的不足,導致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出現問題,民族意識淡薄,容易被各種各樣的「香港民族」理論吸引。加強中史教育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手段。

  第二,中史教育刻不容緩。去年底,香港立法會通過中史獨立成科且列為必修。這個沒有約束力的法案,居然引起「泛民」批評。林卓廷認為,將「港獨」思潮歸因於中史教育不足是「掩耳盜鈴」。朱凱迪更稱:不能以中史獨立成科為名,洗腦教育為實。

  把中史教育稱為洗腦,何其荒謬!很多內地人聽到在香港居然沒有單獨的中史科都大感吃驚。筆者去過多個國家,也從沒有看到哪個國家認為學習本國歷史是洗腦。在美國,美國歷史科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沒有聽說過哪個香港議員指責美國洗腦。雖然反對中史獨立成科的人聲稱,在香港中學歷史是必修,只不過有的學校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或者綜合人文科打包而已。但這樣打包的後果就是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中史科的問題還不單在獨立成科與否,更重要的是無論課時與課程分配都不符合要求。中史的課時偏少,每周只有兩次。高達百分之九十六的初中中史科教師認為,在現有課時安排下,未能教完所有課題。而在課程分配上,重古輕今,古代史分量過重,近現史嚴重不足。兩者結合的後果是,越接近學期末,就越只能跳過了事。於是原本就分量不足的近現代史,更淪為「被跳過」的犧牲品。

  培養學生愛好中史風氣

  中國歷史固然漫長,但近現代史才是中華民族意識開始凝聚與發揚光大的階段。沒有對民族苦難的充分認識,就無法理解「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深入人心的必然性;沒有對建國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與經驗教訓的認識,也就無法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香港部分青年民族意識的迷失,實在與近現代史的教育缺失有很大關係。

  第四,香港中史教學的問題,還在於怎麼教與誰來教。香港固然有很多優秀的歷史教師,但也有不少教師,歷史知識與教學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筆者聽過不少香港中學歷史老師的訪談,發現一些「名師」強調的教學重點是在封建王朝「治亂興衰」上。他們對歷史的認識限於政治史,過分重視以背誦為主的細節,忽略了大時代的脈絡,也忽略了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演變。這樣的教學思維停留在上世紀上半葉的民國時期。

  因此,在五十億撥款中,應該撥出專用款項支持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這些錢可以用在:第一,促使所有中學都設立單獨的中國歷史科,如果不設立則不給予撥款。第二,在中學增加中國歷史科的課時,保證中學能完整地教授整個規定的課程。第三,撥款定向資助中國歷史科老師的職位,爭取中史科老師可以專職,不需其他科目老師兼任,讓中史科老師有更高的教學積極性,也可以引導更多有能之士加入中史教師行列。第四,增加對中史老師的培訓,適應教學要求。第五,增加撥款研究中國歷史教材與教學法。第六,增加中國歷史的校際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愛中史的風氣。總之,五十億港元的教育撥款是在中學推行中史教育的良機,中史教育不應在撥款中缺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