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認為,只要懂得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本港樓荒頑疾可徹底根治 大公報攝
善用地產商一千公頃農地
即使「一約多伙」交易已近乎絕跡,成功打擊投資者大手購入一手單位,但本港樓市仍未降溫,續有投資者與用家高追入市,續受到樓價只升不跌的心理預期所影響,背後原因是本港住宅供不應求。
港府早前公布跨越2030年的長遠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時,已自揭底牌,承認中長期住宅土地供應存在問題,欠缺二百公頃住宅發展用地,而十年建屋目標中,二十八萬個公屋單位,仍有四萬個單位的發展用地無着落。
多年以來,港府不斷出招遏抑樓市,迄今未竟全功,歸根究柢是住宅新供應尚未到位,形成樓價只升不跌的心理預期,以致投資者或用家繼續蜂擁入市,結果不斷推高樓價,因而當局需以新思維紓解目前樓荒問題,如何善用地產商手上約一千公頃的農地,短時間內轉化為住宅新供應,值得當局深入研究,當中公私營合作建屋是可行的方法。
公私營合作建屋紓樓荒
一直以來,本港並非欠缺土地,而是可供發展的土地不足,尤其是住宅發展用地最為匱乏。不過,根據資料顯示,三大地產發展商,包括恆基地產、新鴻基地產與新世界發展合共持約一千公頃農地,相當於一億平方呎地皮。
事實上,由於本港樓價迭創新高,地產發展商需向政府支付高昂補地價,才能改作住宅地皮,因而現時地產發展商申請農地改作住宅發展的意欲不高,寧願等待樓市低潮來臨,才會改劃農地發展。
為了短時間將地產發展商手上大量農地轉化為住宅新供應,紓解目前樓荒問題,當局宜以破格方式處理,就是提出優惠補地價金額,吸引地產發展商將農地改作住宅發展,條件是項目發展需興建一定數量資助房屋,包括公屋與居屋,這種公私營合作建屋模式,可釋放大量住宅新供應,有助改變住宅供應長期不足、樓價只升不跌的市場預期。
足夠興建三十個嘉湖山莊
事實上,地產發展商一千公頃農地如全數改作住宅發展,並作中等密度發展,足夠興建約三十個天水圍嘉湖山莊,涉及住宅單位數目接近五十萬個,潛在供應量可說十分驚人。
由此可見,只要懂得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本港樓荒頑疾是可以徹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