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第二輪諮詢還有一段時間,教育界已對初中中史課改內容更顯關注。筆者認同課改的多元化目標,但認為課改應更大膽,以創新其制度和內容為先,試行一些新模式,以活化一向給予學生沉悶的表象。當初中中史科試行新制成功後,可將成功經驗逐步推廣至其他文科科目,並以此為基礎改革高中中史科課程,從而吸引更多香港學生對祖國千年歷史文化和發展感興趣,增強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
眾所周知,今日的歷史教學方式,大多數是在課室內看書本,教師除了教便是叫同學背誦。學習歷史不能光靠背誦,需要全方位思考、分拆和全面認識,因此課改除了要多元化外,亦要探討如何改變考試主導模式和課堂單一教學模式。
筆者在寫此文前,專門找了身邊中學時期討厭學習中史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其實對中國歷史和現狀有好奇心,但為何對中史學習不感興趣?他們不是討厭學中國千年歷史文化,而是對現今的考試主導模式厭倦。
筆者主張,在每個學期中史科成績內,筆試佔一半分數,專題研習為另外一半分數。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善用本港以至鄰近的粵澳兩地文化古蹟和博物館資源進行教學,跳出課室,接觸古蹟和了解嶺南獨有的歷史文化。此外,官校應率先試行,以鼓勵其他學校仿效。這樣一來,那些對中史缺乏興趣或學習稍遜的學生,可以透過專題研習去學習和發掘自己的潛能,並且把專題研習所學到的知識體現在試卷中;那些對中史有濃濃興趣的學生,除了可以更深刻體會歷史文化外,亦鼓勵他們學習更加深入、了解更多歷史文化知識。學生們就會像歐美的學生一樣對歷史科學習產生興趣,同時亦會較他人對歷史文化有更多了解和領悟。
另外,教育當局應就歷史科教學設立一個諮詢委員會,就中西史教育獨立諮詢學生代表、教師、校長、議員和相關機構意見,並每五年對課程內容及教學、考試模式檢討一次,吸納更多良策,改善初中中史科教學。
香港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國家那麼多古蹟和博物館,而本地亦有那麼多鄉村及嶺南文化遺跡,甚至將來又有西九故宮博物館可近距離學習。課改,不只單單改其內容,更要改其架構、模式,配合已有資源以豐富學習內容。
香港郡策匯思常務理事兼聯校歷史協會常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