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信仰數百種 崇拜獨偏宋

時間:2017-04-20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車公廟見證香港與內地同根同源

  香港境內與周邊地區竟然廣泛存在與宋代有關的神靈信仰,這必然與宋廷受着外族入侵的影響,使政經力量由中原逐步移向東南沿海有關。/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中國的民間信仰複雜多元,雖未達宗教之系統層次,然而自成一系。信仰源於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而塑造出對應的神格,從而對祂進行崇拜。

  整個信仰的核心與外在表現處處含藏濃厚的「人格」味道,因此民間信仰的發展和擴張也必然與人(群體)扣成緊密聯繫,當人的生活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影響而變動,神格與崇拜也跟着改動,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英雄崇拜(Hero cults)。

  由於香港是個移民城市,來自大江南北或是五湖四海的人士來港定居,也帶來了家鄉的宗教信仰,使這彈丸之地承載精彩多姿的信仰文化。

  六類神明逐項數

  考據本地所見的傳統神靈信仰多達數百種,當中與宋代有關的神靈多逾二十尊,站在歷史研究的視野,香港這遠陲小鎮與中原本無重大的互動,加上歷代神明豈止千萬,何以獨對宋代英雄崇拜有所偏好?顯見,這現象就並非純粹的信仰行為,背後必與歷史和地理有因果關聯。考查該等神明,大多由福建及粵東地方傳入,按性質可歸納六類:

  一、帝室類:宋太祖趙匡胤、宋高宗趙構(康王)、宋帝昰、侯王楊亮節等。顧名思義,該等神靈本身就是宋朝皇帝及親族,考究供奉原因,除趙構與錦田鄧族娶得皇姑有關外,其餘均與戰事有關,甚至帝昰和楊侯更曾落難香港,有明確的生活紀錄。

  二、將相類:包公包拯、康王康保裔、岳王岳飛、陸秀夫、八寶公主等。該等神靈本身為朝廷重臣或與國家事業有重要貢獻。除了屬文官體系的包公象徵維護公義外,其餘四尊都是抗擊外族的民族英雄。

  三、官兵類:這類神靈傳說真有其人,如:張昭利伯為岳飛部下、車公則是楊亮節部下,他們參與了抵抗外族的戰事,晚年或因軍事失利而留落遠陲,但生平忠勇護國,受鄉民擁戴尊重,漸奉為神。

  四、鄉賢類:吳真君相傳為福建武將,抗擊海盜有功,廣受粵東沿海居民稱頌信仰,後來由鶴佬人士傳入香港。該信仰也反映宋代海外貿易繁盛的同時,海上治安不靖的情況。

  五、神異類:這類則以神靈顯露神異事情而廣受信仰,如:揭陽人信奉的三山國王因先後在宋太宗、宋帝昰兩位皇帝落難時顯靈,解救危難,受朝廷追奉;另外,各地亦傳說有本土鄉民能以神怪力量協助居民解救生活困厄,因而受到信奉供仰,包括:林默娘(媽祖)、綏靖伯陳仲真、風雨先師孫道、順正大王、保生大帝吳夲等等,其實均反映宋代經常受外族入侵而導致百姓生活不安,惟有藉有神力的人士(或神明)出來解決燃眉之苦。

  六、僧道類:尚有供奉佛道人士,如:普庵祖師、宋大峰祖師、定光古佛、裴大仙周簡潔道人等,藉他們的道行來協助百姓解困,意義與神異類相同。

  經此歸納以後,可見香港境內與周邊地區竟然廣泛存在與宋代有關的神靈信仰,這必然與宋廷受着外族入侵的影響,使政經力量由中原逐步移向東南沿海有關。儘管元代以後,首都遷回華北,香港回復至邊陲位置,但宋廷與沿海曾經有過密切政經互動,這就解釋了沿海為何特別多宋代神靈崇拜。

  宋代香港史研究(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