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深層次矛盾根源在「泛民」/聞昱行

時間:2017-04-19 03:15:48來源:大公網

  林鄭上京接受中央任命,得到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及張德江接見,盡顯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和對林鄭的信任。可以預期,這種信任將有助林鄭在組閣時獲得較大的空間,在執政時也能獲得市民尤其是建制派的支持。

  但香港能否解決深層次矛盾,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泛民」。如果「泛民」政黨堅持「為反而反」的路線,未來五年,香港仍然會陷入政治民生停滯的僵局。「泛民」抵制政府的最主要原因是政治,其根源在於他們對《基本法》以及「一國兩制」問題的認識,與中央有相當大的差異。「泛民」始終無法端正認識或者無法接受,《基本法》所規定的高度自治,並非「完全自治」;並希望藉此否定中央在諸多所謂「香港內部事務」問題上的參與。其實,絕大部分的這些所謂「香港內部事務」其實並非真正的內部事務,而是涉及中央和特區關係的事務。舉一個例子。剛過去的特首選舉,有「泛民」人士堅持認為,中央的「任命權」只是形式上的,不是實質性的,中央只能做一個橡皮圖章。這既偏離了基本法設計的原意,也背離政治的常識。

  謹記「一國兩制」設計原意

  綜觀「泛民」多年來堅持的三個政治議題:以「公民提名」為基礎的特首普選;不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以及實現立法會全面直選。除了最後一個之外,其他兩個都明顯不符合《基本法》。在這兩個議題上,香港政府沒有絲毫的退讓空間,中央也不可能退讓。如果「泛民」堅持只有如此才不抵制政府施政,這無疑是故意開出不能令對方接受的價碼,完全斷絕了「團結同行」的可能。

  「泛民」抵制政府的另一個藉口,是所謂擔心「香港核心價值」的流失,擔心「香港大陸化」。早在回歸之初,以陳方安生為首的「突然民主」派,就因此得到了「泛民」的「突然擁戴」。其實,保持香港的獨特文化以及維持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不僅是所有香港人的願望,也是中央的期盼,也是「一國兩制」設計的原意。從國務院歷次工作報告裏面,中央從來沒有把香港定位為「普通的大陸城市」。

  陳方安生等人把「拒絕兩地合作交流」視為保持「兩制」的手段。到「本土運動」興起,「泛民」政客更把兩地互聯互通以及兩地居民的來往融合,與維持香港核心價值相對立,視為「兩制」的大敵。近年來「泛民」更被激進的「本土派」甚至「港獨」牽着走,成為他們的抬轎工具。以鄰為壑,故步自封,根本用錯了方法。「泛民」對諸多兩地交流的基建項目,比如高鐵、港珠澳大橋等極盡貶低與阻擾之能事。在「一地兩檢」問題上對各種建議都提出諸多反對理由,而沒有可行建議。可見,「泛民」在這些問題上,只是為反而反,根本不是秉持解決問題應有的態度。

  其實,保持香港核心價值與文化魅力,與加強兩地交流,促進珠三角協同發展,並沒有矛盾。任何一個大都會必須有經濟繁榮作為物質保障,故香港在經濟上保持獨特與領先的地位至關重要。香港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成為粵語文化的領頭羊,甚至北上神州,在普通話區也風靡一時,最主要的基礎就是香港經濟繁榮。香港能否保持傳統價值與文化的吸引力,首先取決於能否保持其經濟上的領先地位。

  回歸以來,中央竭力保持香港的優勢,避免惡性競爭,把很多項目都優先「讓給」香港,甚至惹得一些珠三角城市的怨言也在所不惜,這就是香港從區域協同發展獲利的實例。沙士之後,中央政府通過開放內地遊客自由行、推行CEPA、支持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以及開通「滬港通」「深港通」等方式,繼續為香港創造優越的經濟發展環境。香港經濟能走出金融風暴、沙士危機以及金融海嘯等三大危機,保持增長,至今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中央的這些支持關係甚大。這些都是兩地交流令香港繁榮的實例。如果沒有這種統一協調與兩地交流,香港要維持現在的發展是難以置信的。試想,如果沒有經濟繁榮,香港在經濟上退步到一個「普通內地城市」的水平,又何來在物質上保持香港的核心價值?

  社會期望減少政治對抗

  現在,中央提出大灣區規劃發展,更關乎香港未來幾十年的前景,是香港能否繼續繁榮的關鍵。珠三角經濟實力與產業升級已經全面提升,其實大灣區發展完全可以拋開香港。把香港納入大灣區是雙贏,而不是「佔香港便宜」。香港若不積極參與大灣區規劃發展,只會被邊緣化,錯失未來十多二十年的發展機會。

  「泛民」抵制政府還因為在一些民生問題上的偏執。其實,解決民生問題不外乎涉及兩方面:一是整體經濟是否繁榮;二是分配是否公平。林鄭在她多年工作中很明顯表現出傾向支持公平分配,偏向勞工階層與弱勢群體。但任何民生政策都不可能拋開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個前提。「當家才知柴米貴」。分配公平的同時,仍然要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要通過艱難的談判而達到共識。民生問題政治化,令香港深層次問題更難得到解決。

  在這次選舉中,社會主流民意要求未來五年減少社會爭議,專註解決經濟民生問題。國家領導人接見林鄭,也把解決民生問題視為首要任務。這種聲音值得「泛民」政黨重視。他們需要放下不切實際的政治期望,回應社會的訴求,與政府合作一起建設好香港。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