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數據顯示,上月三四線地產銷量增速拐頭向下;個別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出放緩/中新社
年初三四線城市地產銷售火爆、部分城市人口流出略放緩、人均GDP接近十年前的一二線水平,種種現象共同引發市場猜想:三四線能否複製一二線城市的城市化經驗,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在筆者看來,短期數據的改善並不意味着長期趨勢的形成,三四線城市化仍面臨以下三方面的挑戰。/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姜超
人口能否集聚?人口是決定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三四線城市化的首要條件是人口的集聚。但從國際經驗看,人口向大中城市群集中才是普遍規律。從美國和日本城市化的經驗來看,人口持續向大城市區集聚。美國從1950年代以來,5萬至25萬人的都會區人口比重基本穩定;而100萬以上人口的都會區人口比重則從26%激增至56%。日本人口集中地區人口比重從1960年的43%上升至2010年的67%,人口持續向三大都市圈集聚,1973年後從向「三極」集中轉為向東京圈「一極」集中。
教育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城市人口集聚有何規律?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一般來說,國家內城市規模的分布遵從齊普夫定律(Zipfs Law),即一個國家第N大的城市人口,是首位城市人口數量的1/N,其含義是規模效應完全補償邊際成本遞增,大城市的增長速度並不會比小城市慢。但齊普夫定律在中國部分失效,原因在於限制人口流動造成的大城市人口增速過緩。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向一二線集聚的趨勢仍未改變,東北等地區甚至出現三四線人口流出。
產業能否支撐?人口集聚本質上是產業的集聚,對比全世界的大城市所擁有的人口和GDP,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除了倫敦以外,大城市在國內佔有的GDP比重和人口比重非常接近。國際經驗還表明,穩態下城市的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之比應趨近於1。
而中國經濟與人口份額比則是一二線高企,三四線平衡。四個一線城市的經濟與人口份額比均在2.0以上,大部分二線城市的經濟與人口份額比也都在1.0以上,預示未來仍將保持人口淨遷入。而反觀三四線城市,其經濟與人口份額比則徘徊在1.0左右,預示未來人口遷入遷出平衡。
從企業部門看,中國優質企業在三四線城市的微乎其微。500強企業三四線佔比僅10%,而A股上市公司中三四線企業僅佔2%,三四線城市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規模僅為一二線城市二十分之一。從居民部門看,三四線城市的居民收入和個人所得稅也都要遠低於一二線。三四線城市平均人均收入只為一二線城市的一半。所得稅上一線已經有百億元(人民幣,下同)甚至突破千億元規模,二線城市普遍停留在40至160億元,而三四線城市平均僅為20億元左右。
資源是否充沛?城市一方面因產業優勢而吸引人才,形成人口淨流入,即「開源」;另一方面則因資源充沛而留住人才,防止人口淨流出,即「節流」。因而充沛的資源也是城市化的必要條件,而城市資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別是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
教育資源方面,一線城市的優勢突出。一線城市平均擁有62所普通高等學校,而三四線城市平均只有4所。人均教育資源的分布依然極不均勻,北京、上海普通高中生師比分別為8和9,一二線城市集聚的江浙地區為10左右,但中西部地區普遍高企,江西高達17.5。而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更是高度集中,京滬高校招生佔比僅4%,但科研機構招生佔比高達22%。
樓市外溢效應造成幻覺
醫療資源方面,大量優質資源向京滬集聚。一線城市擁有床位數是三四線城市的5倍。2012年以來,京滬三甲醫院數量佔比穩步提升。對比各省人均醫療資源,北京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接近4,浙江接近3,而中西部地區普遍在2左右甚至更低。一二線城市同樣擁有交通資源的便利。一線城市實有道路的面積為106平方公里,約為三四線城市的9倍。一線城市平均擁有營運公共汽車2萬輛,出租汽車約為4萬輛,而三四線城市平均而言,只有700輛左右的營運公共汽車和1700輛左右的出租汽車,公共交通水平與一線城市具有顯著差異。
回到前文我們所提到的引發市場樂觀的現象,其實都是短期現象:年初三四線引領全國地產銷售反彈,但高頻數據顯示,3月份三四線地產銷量增速已拐頭向下;個別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出放緩,但持續性存疑,更何況人口流出放緩與人口集聚之間仍有巨大的鴻溝;而三四線人均GDP邁向當前一二線水平的過程,仍是以三四線城市化為前提的,在解決人口、產業、資源三大難題前,難言樂觀。
三四線部分微觀數據的改善,並不能代表長期趨勢。年初兩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增速仍處高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速見頂回落,意味着房地產對消費的擠出效應開始顯現。因而微觀層面自下而上觀察到的消費改善,與其說是消費升級導致的,不如說是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所導致的。前者是一個漫長而平緩的趨勢,對短期經濟波動的解釋力相對有限,而後者卻是一個已經得到驗證的規律,幾乎是「歷史重現」──過去十幾年來,中國房價漲幅與奢侈品消費、澳門博彩業收入走勢高度相關,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十分顯著。
畢竟,微觀指標的短期改善並不能簡單線性外推出宏觀經濟的長期向好(除非該指標刻畫的是中長期經濟的核心驅動力),正如短期波動不等於中長期拐點。宏觀經濟的改善有賴於各項要素投入同等倍數的擴張。三四線城市化或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