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不甘寂寞之人,既然在國內諸多問題上出師不利,便轉而用導彈、航母在國際上刷存在感。在中東,藉口敘利亞政府軍發動化學戰,一口氣射出五十九枚「戰斧」導彈,教訓巴沙爾。在東亞,為報復朝鮮試射導彈,急令「卡爾文森」號航母取消訪澳計劃,改道北上朝鮮半島,威懾平壤。
特朗普真想同時打兩場戰爭?其實未必。在敘利亞,儘管美高官雖仍然嘴硬,並威脅將繼續打擊,但並未有後續行動。從軍事角度看,美軍轟炸在敘一無所獲,但在地緣政治卻一敗塗地,美俄本不存在的「友誼小船」徹底傾覆。普京怒斥美軍轟炸是「侵犯他國主權」,不僅掐斷了兩國國防部熱線,中斷了雙方在敘空中軍事協調,還向地中海戰區派出最先進導彈驅逐艦,兩國距直接軍事衝突僅一步之遙。如果「卡爾文森」號航母欲對朝動武,美軍在東北亞將再開闢第二戰場,中國也無可避免地將捲入其中。
歷史上,美還從未有過與中、俄兩大國同時交惡,並在東、西方兩個戰場同時作戰的先例,更從未有過與一不知底細的「擁核國」直接過招。因此,美航母開進朝鮮半島多半不是為開戰,而是在威懾,同時向施壓中國加大對朝核問題的介入。而特朗普要在朝鮮半島複製「敘利亞模式」,未免有些過慮了。
冷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打贏兩場戰爭」都是美軍實戰戰略指導方針。蘇聯解體,美蘇(俄)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完全消除,美將其戰略中心從前蘇聯轉向中東和東北亞,國防政策核心調整為「地區防備戰略」。老布什政府時期提出了「同時應對兩個半危機」戰略,即美軍在中東和東北亞同時應對一場海灣戰爭式局部戰爭,尚有能力應對其他地區小規模衝突。
克林頓時期,明確把應對東北亞和海灣地區同時發生兩場大規模戰爭作為作戰指導思想核心,即先集中兵力將第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同時分出少量兵力介入第二場戰爭,在打贏第一場合戰爭的過程中逐漸把兵力轉入第二戰場,並打贏第二場戰爭。無論對盟友,還是對對手,美軍「兩場戰爭」思想着眼點都在維護「一超」,打造美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但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兵力不足、投送能力有限、現代戰爭的高消耗等問題日益突出,「兩場戰爭」設想越來越不現實。小布什時期的反恐戰與海灣戰爭速戰速決的模式迥然不同,美軍深陷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泥淖更是始料不及。奧巴馬時期大幅削減軍費、裁減陸軍,「打贏兩場戰爭」構想早已走進歷史。
西炸敘利亞,東懾朝鮮,美軍虛張聲勢的成分大過實戰。特朗普再「牛」,恐也沒膽量重開「打贏兩場戰爭」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