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立法會再度「流會」,與過去數十次「流會」相比,雖然結果一樣,而主角仍然是「泛民」,但整個過程卻可以說是開創了「泛民」荒謬史的又一先例。其荒謬之處有三:第一,提出動議的「主角」也即公民黨郭家麒自己「遲到」,自己的動議也不「上心」;二,「泛民」幾乎集體缺席,連自己人的動議也不支持;三,動議內容是要求推動「政改」,平日無數冠冕堂皇的理由,到了真正討論時「泛民」又完全是「無所謂」的態度。由此可見,什麼「民主」與「自由」的政治口號,不過是自欺欺人說辭而已,當不了真。一場「流會」,揭露的不只是「泛民」的「假、大、空」的真實面目,更是反映出其整個陣營當前所處的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提動議者「遲到」極不負責
對於「流會」,香港市民早已感到麻木,過去一屆立法會就出現過十多次,即便是開會不足六個月的本屆會議,亦有一次。「流會」不僅是在嚴重浪費議會資源、浪費公眾時間,更是在香港劣質的議會文化再次向世界展示。當然,面對如此的議會,「流會」與否市民並不會太過緊張,過去的痛恨主要在於「泛民」阻礙了政府工程上馬、阻礙涉及民生與發展的議題。
然而,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流會」完全可以用「充滿喜感」來形容。從整個「流會」的過程,以及事後「泛民」的解釋,已經可以看出荒謬之處。會議原定昨日上午九時開會,但提出動議的公民黨郭家麒都未出現,民主黨林卓廷於是立即提出點人數,當時會議廳內只有二十八名議員,仍欠七人才夠法定人數;在會議廳內,非建制派議員只有六人,有七名沒有出席會議的「泛民」議員,聲稱是去聲援因「佔中」被檢控者;而建制派一方則有二十二人在席。
「流會」後建制派痛批「泛民」太少人出席不負責任。郭家麒聲稱理由是「塞車」;而民主黨則稱「不點人則無法開會」。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表示,郭家麒提不到議案,最多只會令會議提早結束;但流會令公眾有不好印象,沒有出席會議的議員都要向選民負責。他說:「因為法定人數不足而導致『流會』,我是感到遺憾的,亦要對公眾道歉。至於為何(法定人數)不足呢?其實每一位議員他是否出席立法會(會議),是他自己的決定,亦都是他向自己的選民負責的。」
荒謬之處首先在於,第一,「泛民」提動議的人自己也遲到。議員遲到或沒到並不是什麼新聞,事實上,只要沒有人要求「點人數」,議事廳哪怕只有一名議員也會繼續。問題卻在於,提出動議的議員自己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不但要準時出席,更要應對其他議員的修訂與質疑,這是最起碼的責任感。然而,這個號稱是專業人士的公民黨郭家麒,顯然沒有任何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意思。「塞車」這種連小學生也會「偷笑」的藉口,堂而皇之地成為導致「流會」的理由,這已經無法用正常詞語去形容這位「尊貴的議員」。此次開會可以說「塞車」,不知下次動手術是否也能以「塞車」來搪塞?
第二,動議是由「泛民」陣營的人提出,但幾乎整個陣營都缺席,換句話說,「泛民」連自己人提的動議也不支持。「泛民」或者稱之為「非建制派」的約有二十九名立法會議員,昨日到場的只有區區六人,只有全數的五分一。「泛民」平日攻擊建制派,動不動就拉隊走人,這也就算了,但連自己陣營的「中堅」的重要議案,也不當一回事。這還能說是一個「政治陣營」?更為離譜之處在於,除了郭家麒事後道歉外,市民似乎看不到其餘二十位「泛民」議員道歉。顯然,在反對派眼中,是不是「流會」、有沒有浪費公帑,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說一套做一套的可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此次並非普通的動議,而是涉及政制發展的內容。請看郭家麒的動議措施:「本會促請下任行政長官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尋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14年8月31日就香港政制發展所作的決定,並重啟政改的法定程序,讓港人以無篩選的提名方法,包括公民提名,經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
荒謬之處在於,「泛民」平日將「民主」掛在嘴邊,開口閉口就是「政改」;而在剛過去的特首選舉中,「泛民300+」聲稱的一個最重要的立場是,候選人必須支持「重啟政改」,既然「重啟政改」對「泛民」如此重要,為何當立法會展開辯論時又全然不當一回事?到底是「政改」不重要,還是「泛民」根本就是當「政改」是一個攻擊對手的棋子「用完就棄」?
此次「流會」固然揭露了「泛民」之流的假、大、空的偽善面目,但何嘗不是反映其陣營生態的一個生動例子。整個反對派各懷鬼胎、各自為政,沒有基本的議會工作協調,又缺乏實際的政治目標與足夠有說服力的政治口號。可以預見,「泛民」類似的荒謬鬧劇,會在未來數年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