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融剛剛在港發布業績,總資產、淨利潤分別以62.9%和36.3%的高速增長,讓投資者眼前一亮。該公司董事長賴小民此前戲稱:「瘦了我一個,肥了全華融。」在七年多的時間裏,華融資產規模增長十倍秘訣何在?處理好創新與風險、政府與市場、好資產與壞資產逆周期轉化三大關係,是賴小民2009年空降華融後為這間公司「增肌」十倍的三訣。
「放得開也要hold得住」
賴小民回憶2013年4月華融來香港闖蕩時自嘲說:那時組建華融國際就在一個230平米的房間,九個人帶着5000萬港元就來了,參加面試的員工還以為遇到了皮包公司。然而,四年後,華融國際僱用600多員工。當年230平米的「工坊」變身為1.2萬平方米的大樓,堪稱中資在港金融機構中業務擴張的火箭派。此外,華融於2014年收購的另一間香港上市公司華融投資(02277)也「體重」大增:淨利潤由2014年的4300萬元飆升至如今的1.5億元。
放開手腳大膽創新是中國華融的成長要訣。然而,「放得開也要hold得住」,處理好創新發展和風險管理的關係對於金融公司至關重要。伴隨資產管理規模急劇上升,華融不良債權資產撥備比及撥備覆蓋率分別達8.8%及444.35%,凸顯華融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忘穩陣的風格。
但與此同時,業務擴張帶來的資本金補充壓力也不容小覷,未來如何拓寬融資渠道?華融還需使出「解數」破解資本充足率緊箍咒。
順勢而為尊重市場規律
處理好看不見的手與政府調控的關係是華融「增肌」的另一個秘訣。賴小民總結華融的「生意經」說:「聽黨的話,跟政府走,按市場規律辦事。」此話背後頗有深意。當初華融誕生,可謂是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的試管嬰兒。在完成歷史使命後,如何探索新的發展路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往往催生諸多轉型商機?當前,中國政府大力推進PPP、資產證券化、債轉股,華融嗅出了市場機會及早布局。去年,華融債轉股資產全年實現收益31.4億元,為了深入發掘商機,華融還成立了債轉股工作委員會,並組建華融瑞通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推動市場化債轉股。賴小民介紹,未來三年集團將與商業銀行密切合作,投入300億到500億元的專項基金,預計至2018年債轉股規模可達百億元。
逆經濟周期沙裏淘金
把握「好資產」與「壞資產」逆周期的轉化才能沙裏淘金。2016年中國華融收購處置類業務新增規模1066.8億元,較上年增長83.8%。從過去近二十年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看,在經濟下行周期做好資產的布局,往往就能把資產的「壞孩子」變成「棟樑之才」。上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業大量的房地產、鋼鐵、煤炭等不良資產經過重組,在後來的行業復甦和反彈中,又變成了價值誘人的香餑餑。
中國銀行業股改之後歷經近十年的高速擴張和繁榮期,目前面臨金融投資泡沫和不良資產上升的壓力,華融收購處置類業務新增規模激增為未來發展埋下伏筆,讓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