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為33萬億美元,處於世界第一/資料圖片
中國銀行業首次超越歐元區摘得「全球最大規模銀行業」的桂冠。英國《金融時報》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超過歐洲的31萬億元(美元,下同),達到33萬億元(約227萬億元人民幣)歷史新高,其中還不包括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分析認為,中國對世界金融的影響力增加,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債務驅動增長過於依賴,銀行債務違約、不良貸款等背後的政府信用,加上資產結構中影子銀行、長鏈條的監管套利等行為,都為銀行業風險控制蒙上陰影。/大公報記者 趙慧中
該報道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為33萬億元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而歐元區以31萬億元的規模居第二位,美國為16萬億元屈居第三,日本處第四位錄7萬億元。但其實,早在2011年的時候,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市場匯率計算就已經超越歐盟經濟集團。
達到年經濟產出規模三倍
報道認為,這個滯後反映中國的「金融深化」(政府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有所推進。自2008年以來,隨着中國政府出台積極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緩衝全球危機的影響,推動這一進程。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家Eswar Prasad提醒稱,「中國銀行體系規模龐大與其說是一件值得歡呼的事情,不如說是一個跡象,表明經濟過度依賴銀行融資的投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面臨巨大的信用風險」。
數據也顯示,中國銀行體系的資產規模是年經濟產出規模的3.1倍,而歐元區及其銀行的資產規模卻只有2.8倍。有分析師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和發達國家的主要區別在於,地方政府大量依賴銀行貸款為基礎設施融資,銀行資產中隱藏很多主權信用。而在大多數其他市場,政府只是直接從資本市場借款。
事實上中國銀行業背後隱藏的問題,在去年地方政府平台債就已部分出現兌付危機;同時,除債券違約暴增外,不良貸款率上升、銀行淨利潤率下降、利差顯著減少,越來越依賴中間業務等,也都是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難題和趨勢。市場上頻繁出現的,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舉措則都是中國銀行業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嘗試。
銀監將嚴控嵌套投資
中國銀監會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環比出現下滑,雖然其中商業銀行全年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但四季度卻環比出現下滑。同時,整個銀行業實現淨利潤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1.6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也預計,今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快速上漲可能性不大,商業全年銀行不良貸款率或小幅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33萬億元中並不包括影子銀行,而自2010年來,影子銀行業在中國卻出現爆炸性增長。雖然,表面上看這些信貸是表外的,但大部分仍與商業銀行密切相關。截至2016年末表外理財的規模就達到26萬億人民幣(約3.77萬億美元)。而穆迪測算去年上半年,中國影子銀行的總規模達58萬億元人民幣(約8.41萬億美元)。
中國央行上月就發出警告,由於隱性擔保的普遍存在,表內和表外資產的區別往往是模糊的。即使不存在法律義務,銀行也經常為表外產品提供紓困。郭樹清在其就任銀監會主席後首次講話中也強調,影子銀行、監管套利、通道業務鏈條太長,而不同監管主體的規定確實出現混亂,目前正着力進行統一,在此基礎上縮短鏈條去除影子,銀監會下一步會嚴格控制嵌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