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境內主奉楊侯的廟宇逾十二間,反映信奉楊侯的善信數量絕非少數
經整理後發現單在香港境內有關宋代的神靈信仰竟多達二十多尊,它們的共通點都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且大多是王侯將相,也不乏與南宋時期帝室偏安江南、抗金抗蒙,以至與帝室逃難等史蹟有關聯。諸如楊侯、車公等在生前勤王衛國,以身殉國,所率部屬遺族留落沿海地區,在定居處設置神位,定期追祀,漸漸構成「神格」,久而久之演變成獨有的英賢崇拜。\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歷史研究有如偵查案件,需要憑空搜集資料證據,然後逐一考訂真偽,分析前人動機與運作,盡力重構歷史場景的原貌。繼之,探釋前人生活規律從而歸納成歷史經驗。而研究歷史如能經過文獻、考古和田野考察的「三重辨證」自是最理想不過了。
生活風俗找歷史痕跡
若果研究的題目愈是久遠,文獻就愈難蒐集,也很難從田野考察中找到太多的資料,這時只得靠考古文物來證明。但以香港為例,發現文物往往出於偶然,而且不甚完整,若作專題研究並不一定合用。不過,筆者經驗認為透過田野考察可從地區的生活風俗等找到若干歷史痕跡,從而追索推敲史事。
筆者喜歡四處遊歷考察,多年來從香港境內及華南地區參訪,經整理後發現單在香港境內有關宋代的神靈信仰竟多達二十多尊,它們的共通點都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且大多是王侯將相,也不乏與南宋時期帝室偏安江南、抗金抗蒙,以至與帝室逃難等史蹟有關聯。由於中國民間信仰的起源與發展帶有強烈的族群與在地性質,單以宋末遺臣信仰為例,諸如楊侯、車公等在生前勤王衛國,以身殉國,所率部屬遺族留落沿海地區,在定居處設置神位,定期追祀,漸漸構成「神格」,並結合歲時風俗祭禮,久而久之演變成獨有的英賢崇拜。
就以楊侯為例,相傳楊侯是宋末帝昰、帝昺的舅父,蒙古南侵時親身保護聖駕來到官富,其後在崖山戰死殉國。部屬留落在官富一帶,因感念楊侯忠烈,追封為「王」,加以供奉,成為相關族群的特有信仰。隨着人口增長,部分遷往新界或離島各處生活,遂將侯王信仰帶到新的住處繼續發展。
單以香港境內,主奉楊侯的廟宇逾十二間,以旁神形式供奉的亦約有十間,部分更於誕期建醮酬神,開棚做戲,實行人神共樂,反映信奉楊侯的善信數量絕非少數。跳出信仰層面,也能從楊侯廟的所在地,反證楊侯部屬落地生根和遷移的路線,是一部實在的國族在邊陲互動,以及客籍家族移民入遷的歷史。而該等族群又以信仰方式,世代延續與楊侯的緊密關係,亦使楊侯護帝殉國的史事得以保存下去。
環顧香港及周邊地區有廣泛的宋末遺臣信仰,而台灣則較多明末遺臣祭祀,這在在顯示英賢信仰多與歷史發展有緊密關係。透過田野考察方法對各處的信俗活動加以觀摩探索,仍能發掘出許許多多的歷史痕跡和線索,有助重構更為立體的歷史原貌。
(宋代香港史研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