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 周浩
2017年初,離岸人民幣市場再度出現如2016年初的暴漲,與此同時,中國官方對於資本流出的管控進一步加劇。短期來看,這些舉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長期來看,離岸人民幣(CNH)市場的發展走到了十字路口。
從市況來看,2017年初中國官方對於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干預,與2016年初存在着些許不同。
2016年初,離岸人民幣在首周出現暴跌,市場信心出現崩塌跡象,這導致了此後大規模的直接干預。此間中國央行儘管已經釋放出強烈的干預信號,但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空頭」們似乎並不懼怕,這反而導致了此後的被動平倉顯得異常「血腥」─這從市場波動指標可見一斑。
從2016年1月底至2月底,儘管人民幣匯率已經明顯走強,但期權市場的波動率指標卻一直處於歷史高位。從某種程度上說,「空頭」不願撤退,才導致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景象,波動率高企,表明市場的觀點分歧嚴重。
而到了2017年初,干預顯得更加思維縝密。這一次的干預並非如2016年初的「精準打擊」,而是一次有計劃的部署。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就出現了緊張的局面,這樣的緊張體現為CNH隔夜資金價格的上升以及波動加劇。
到了12月份,利率緊張成為常態。對於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人民幣「空頭」來說,人民幣利率上升意味着做空人民幣的成本上升─持有隔夜人民幣空頭,需要支付的是人民幣相對美元的利差,而人民幣的利率越高,做空人民幣的成本也會相應上升。
「空頭」們終於自己繳械投降了,其體現為踩踏式的空頭平倉。在2017年1月4日當天,離岸人民幣出現超過1.2%的暴漲,此後「空頭」們紛紛平倉出局。這一次,市場很平靜,市場波動率隨之下降。吸取了前一年的教訓,大家都很清楚,對手很強大,而且出手不計成本,硬扛是最不明智的策略。於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回歸平靜,在可預見的未來,市場都難起波瀾。干預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市場活躍度下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離岸人民幣市場開啟以來,就一直存在着「套利驅動發展」的先天不足,即使在「市場自身會逐步成熟」理念的驅動下,離岸人民幣市場還是出現了成長中的煩惱。事實上,在2015年8月的人民幣「一次性貶值」之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套利功能開始逐漸消失。這是因為市場更加需要的是美元,而在境內市場很多交易無法完成,最終離岸人民幣市場成為了美元流動性的提供場所。
政策思路以穩為主
從跨境人民幣的支付數據可以看出,境內對境外淨支付人民幣在2015年四季度之後呈現加速趨勢,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究。到了2016年底,中國官方開始收緊相關對外人民幣支付後,我們似乎能夠得出更加準確的結論─人民幣被支付出境,其真實目的是用於購買美元。這造成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有增無減。佐證這一觀點的論據是,儘管對外淨支付人民幣的趨勢升溫,但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卻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人民幣出了國門,就消失在市場中,可能的解釋之一就是人民幣換成了其他貨幣。
從2017年初的這次干預來看,似乎中國官方也願意接受付出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停滯的代價,來換取匯率的穩定。這背後也意味着整體政策思路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未來的一段時間,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都將面臨諸多困難。首先,人民幣利率的高企以及利率水平的不穩定,導致正常的貿易融資活動將難以進行,這意味着傳統上以貿易為基礎來推動金融市場發展的思路受到挑戰。其次,CNH資產的吸引力下降明顯。點心債作為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主要投資資產,其在2014年之後的發展陷入尷尬,發行量不斷下滑,到「一次性貶值」之後,市場顯得更加蕭條。
在未來的數年內,目前存量的點心債券將逐步全部到期,其中的絕大多數將在2017年全年至2018年中到期,在可投資的標的越來越少後,海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需求,也會自然出現下降。這也意味着如果沒有新的發展思路和創新,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萎縮將難以避免。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之路,曲折也引人深思。與其對市場的短期得失自怨自艾,不如認真總結過去七年間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歷程,以重新判斷其定位,並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