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首競選反映「一國兩制」深化/楊 堅

時間:2017-02-27 03:15:45來源:大公網

  民主黨七名立法會議員均提名曾俊華參選第五任行政長官,曾俊華欣然接受。這件事對於香港政治具分水嶺意涵。

  2月17日,曾俊華在公開評論這件事時稱,這是香港回歸以來民主派議員首次提名給建制候選人。

  的確,即使曾蔭權2005年為接任第二任行政長官參與補選,和2007年爭取連任第三任行政長官參與競選,都先後遇到來自民主黨和公民黨代表人士的挑戰,這一回,民主黨卻率先表態支持曾俊華競逐第五任行政長官,而公民黨也對曾俊華參選表示支持的態度。但是,除非民主黨和公民黨願意以這一次行政長官競選為契機,開始向「建設性反對派」的方向和目標轉變,否則這件事的意涵在於,有人由「局部非建制派化」向反對派轉變。

  2月16日晚,民主黨中委會會議在作出推薦該黨成員支持曾俊華參選行政長官的決定後,其主席胡志偉公開解釋這一決定稱,曾俊華能夠團結香港社會,在聆聽意見後願意調整其政策論述,包括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和《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的觀點,釋除了民主黨的疑慮。可見,事情的發展不是民主黨願意向「建設性反對派」的方向和目標轉變,而是有人愈益偏離建制派。

  建制派的兩個標準

  何謂「建制派」?必須符合兩項標準,一是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建制,一是基本政治立場和重要政治觀點與特區政府保持一致,同時尊重和接受中央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權責。這兩項標準不是等價的,而是後一項為主要。按前一項標準,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均在「建制」;但他們不符合後一項標準,故被稱為反對派。總之,區別建制派與反對派,重在基本政治立場和重要政治觀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中,有兩位曾是特區建制重要成員的參選人,在對待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和其他重要政治議題上,向反對派靠攏;反對派也以支持他們參選作為向中央進攻的棋子。這一現象意味着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接近全面攤牌。

  在2005年第二任行政長官中途更替前,香港政治基本矛盾一直表現為兩大政治陣營涇渭分明。第二任行政長官中途更替至2012年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產生,兩大政治陣營的分野依然清晰,但是出現了若干企圖遊走於兩大陣營之間的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同時,時任特區和特區政府首長口頭稱「親疏有別」實際「踩政治鋼絲」。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雖然空前複雜而激烈,但是,兩名建制派候選人與一名反對派候選人之間的分別依然清楚。過去五年香港經歷關於普選行政長官政改的夭折,承受反對派發動「佔中」折磨,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急速惡化,冒起於「佔中」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悍然製造旺角暴亂,推動「本土自決」、爭取「港獨」出現,不僅使傳統「泛民」深陷思想政治困境而加快分化和分裂,而且也使傳統建制派人士面對是與時俱進或與「泛民」同流的考驗。

  「泛民」重要政治團體有的成立於「九七」前,有的雖成立於「九七」後但是其領袖人物在「九七」前已是港英政府培植對象。他們平穩過渡而由港英政府官員轉變為特區政府官員的一部分,卻在意識形態上與過去毫無二致,在與「九七」前的利益和情感聯繫上同出一脈。當「一國兩制」實踐出現重「兩制」輕「一國」的傾向時,這兩類人是以「心心相印」的方式相處。在「一國兩制」實踐進入必須接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的階段時,他們就開始共同抗拒「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與時俱進

  有人問:中央為什麼不能接受曾任現屆政府主要官員的某人出任下任行政長官?請看過去幾年此人對待「本土派」和「港獨」的態度便知。不能堅守「一國兩制」政治底線和法律底線,何來領導香港特別行政區和特區政府的資格!

  大浪淘沙。反對派與少數建制派人士在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中合流,不是表明反對派變得強大,而是預示建制派將在思想政治上更上層樓。

  一些人脫離建制派、加入反對派,在短期,似乎是反對派增添了人手,在中長期則必定加速反對派的分化和分裂。因為,這些建制派的「叛將」不僅不會為反對派注入新的思想,反而會給反對派製造新的離心因素。因為,一旦他們在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中失利,他們就失去在香港政界立足之地,一部分反對派人士就會質疑其領導層支持他們參選的決定。

  為維護建制派團結,即使某些人早已向反對派明送秋波,中央仍希望他們迷途知返。同時,在誰合適誰不合適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領導人問題上,中央堅持原則立場、絕不含糊。建制派必須醒覺,「一國兩制」與時俱進,要求香港傳統核心價值與時俱進。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