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港商謀劃在柬埔寨設廠以轉移成本。圖為金邊
深圳華明眼鏡製造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錦輝是創業深圳的「港二代」,20幾年前,他的父輩在深圳建立第一家眼鏡廠,如今這家眼鏡廠有1800名員工,由於人工及環保成本上漲,他已謀劃在柬埔寨開設新廠以轉移成本,但6.5萬平米的廠房首期投資就需要1億元。
張錦輝介紹,家族企業在深圳創業已有20幾年,發展到今天有1800多名員工,按照每名工人每月4000元的工資,一個月單是工資支出就需720萬元,考慮到環保監管標準將越來越嚴、一套污水處理設備就要幾百萬元,加上來自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上升,企業負擔越來越重。
冀政府多推優惠政策
2015年,張錦輝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合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資源,開始琢磨在境外設廠,經過多方考察,他最終決定將境外的工廠設在柬埔寨,首期計劃招工1200人至1500人。
但知易行難,由於對境外市場不了解,張錦輝面臨的問題不少,有法律的問題、有文化的問題、有技術工人招工難的問題等。
張錦輝受訪時透露,「一帶一路」的藍圖非常好,但大多數走出去的企業不知道如何落地這概念,尤其是中小企業,他希望深圳政府可以在政府層面和轉移生產力的對象國談判,為走出去的企業多要一些優惠政策;其次是希望有融資機構能夠牽頭為走出去的企業設計融資方案,他在香港碰到的問題是,想融資時往往被拒絕,對方擔心你去的是政局不太穩定的國家創業,怕存在壞帳風險。
此外,眼鏡行業的設備機器都很大型,由於都屬固定資產性質,流動性很差,內地銀行往往不願意發放貸款。張錦輝指,在這情況下,只能轉戰香港一些銀行尋求資金支持。
缺乏熟練技工成難題
張錦輝還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缺乏熟練的技術工,這對於單槍匹馬赴當地發展的中國製造業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由於柬埔寨還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他們需要教曉當地員工操作技術,首批引進12個柬埔寨工人進入深圳接受培訓的時候,還遇到不少入境手續上的麻煩。
張錦輝稱,越來越多「港二代」不願意做製造業,自己知道這行辛苦,但不忍拋棄父輩打下的家業,希望最終能夠做出更響亮的品牌。如今,他每月都有一兩周在柬埔寨,他希望未來深圳的廠房主要加工奢侈品眼鏡,走高端路線,而柬埔寨的廠走中低端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