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機遇與風險那麼真實又那麼矛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發表主旨演講,引用了英國文學家狄更斯的著名話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風險與機遇並存且都巨大的矛盾世界,變局將近。尋找機遇,規避風險,不僅是商人所高度關注的,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視而不見,無動於衷。
融入國家發展大潮
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台,全球的憂慮和恐懼在增加。有海外學者、海外媒體列出五大、八大,甚至十大風險。就特朗普當選的這幾日霧裏看花,至少國際貿易衝突的風險不降反升,將不可避免。在全球經濟尚未走出復甦的階段,美國總統「另打一副牌」,究竟會給世界帶來什麼,相信是凶多吉少。
另一個大國中國,則把明確的經濟利好擺到世界面前: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二○一六年中國GDP達七十四點四萬億元增速為百分之六點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在全球經濟預計三點一個百分點的增長率中,中國貢獻了一點二個百分點,是美日歐貢獻之和的兩倍,而中國的這一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百分之三十九。德國《商報》網站刊文稱,二○一六年,如果沒有中國,世界經濟可能是衰退的。
為此,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底氣說: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他甚至亮出了帳單: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八萬億美元商品、吸收六千億美元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七千五百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七億人次。「這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產品、更寶貴合作契機。對各國工商界而言,中國發展仍然是機遇。」
中國的發展是全球的機遇,同時更是香港的機遇。歷史上香港發展的每一步,都跟國家息息相關。正是如此,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發布二○一七年施政報告,其主題十六個字:「用好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諧共融」。其中「用好機遇」排在首位。梁振英表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二十周年,二十年來,香港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雙重優勢,在各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他呼籲社會齊心一致,不要錯失發展機遇。
機遇是什麼,是轉瞬即逝的時機。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機遇不會永遠在那裏等待。梁振英口中的機遇就是國家發展的大潮,就是「一帶一路」這個新型全球化浪潮即將取代百孔千瘡全球化的大潮。當這個大潮來臨,香港是做弄潮兒,還是在這個潮水中被「淹死」,就看我們能否抓住機遇了。
在當前風險與機遇並存的國際大環境下,香港獨特的制度優勢──「一國兩制」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事實上,作為國家的獨特一分子,香港「背靠大樹好乘涼」,祖國的每一個進步都為香港發展提供了動力。對此,香港社會各界深有感觸。就像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一年一度的中聯辦新春酒會上所表示: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更緊密,從國家發展中獲得更直接、更全面、更有利的支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一國兩制」的另一重優勢,也就是「兩制」的制度優勢,我們運用還不夠充分,甚至理解也不夠充分。在當前環境中,特別是隨着「一帶一路」這個新型全球化在全球更廣泛地鋪開,香港更應該用足「兩制」的優勢。不僅是為國家改革開放內地企業「走出去」做排頭兵,同時也是為香港自身發展奠定不可取代的優勢。
抓住機遇用好優勢
無論是經濟體系、法律體系,還是話語體系,香港與海外都更為接近,具有不可代替的優勢。
首先,香港投資具有「脫敏」(脫離敏感)的優勢。近年來,內地不少企業「走出去」遭遇滑鐵盧,特別是國企海外投資,令一些政府心生疑慮,未來相信這樣的遭遇還會不少。但與之相反,香港一些企業在海外投資卻風生水起,如李嘉誠企業幾乎「買下半個英國」,但當地社會並沒有強烈的抵制。資本主義的香港本身就是西方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香港商人多少年在海外打拚建立起來的信譽和認同,甚至作為體系內的一部分,可以在「一帶一路」一些敏感地區敏感專案中大有可為。
其次,香港商人多年浸淫國際商海,面對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向來能夠靈活應對,與商人打交道遊刃有餘,建立了廣泛的人脈,甚至成為投資所在國的「民間大使」,成為當地政府的座上賓。香港商界中擔任一些國家「榮譽大使」、政府顧問、「拿督」等的成功商人大有人在。而特朗普作為商人的本性恐怕商人與之打交道更加容易──特朗普豪華的商人治國班子就已經顯露了這一點。香港商人與這樣的班子打交道可能相對更容易。
當然,香港要抓住機遇,趨利避害,前提是社會和諧、政治穩定,要避免爭拗,避免泛政治化,避免自我毀滅。今年對於香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三月行政長官選舉,將決定未來五年香港的走向;七月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對香港「一國兩制」的經驗總結和回顧將可令香港在第三個十年走得更穩,「一國兩制」的優勢得到更大發揮。
福建省政協常委,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