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全球製造業的形勢已有改變,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及越南合稱製造業「強力五國」(MITI-V),角色日趨吃重。至於金磚(BRIC)國家,似乎只有印度可以真正發揮在製造業方面的實力,其餘的金磚國家,即巴西、俄羅斯及中國,不是半途放慢步伐,便是轉移了經濟發展重心,尤其是中國,現正邁向高價值及以科技為主的製造業發展模式。
強力五國之中,泰國正冒起成為首屈一指的製造業基地。根據德勤的《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2014年,泰國的製造業出口總值達1,670億美元,稍微低於印度,但大大領先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尼。泰國的製造業出口表現亮麗,主要原因是該國工人的教育程度高,技術熟練兼且生產力強大。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抵銷了薪酬水平相對較高的不利影響。2016年9月,該國工人的平均月薪為383美元。
不過,泰國製造業前景吸引,依然獲得外國投資者垂青。泰國當局採取多項措施以開放市場及促進自由貿易,進一步優化當地製造業前景,特別值得注意的措施包括提高當地工人技能、便利技術轉移以及推動創新。
泰國政府的措施成效顯著,廣受國際認同。2014年,世界銀行指出,以美元計算,泰國製造業產值全球排名第18。2016年,德勤把泰國製造業產值的全球排名上調至第14位,預料該排名至少維持到2020年。
在具體優惠措施方面,泰國向生產商提供長達10年免稅期、多項稅務豁免以及優惠進口關稅。此外,該國亦向用於生產出口貨的機械設備及各類原料,徵收低進口關稅。泰國製造業專注生產電子產品、罐頭食品、塑料、珠寶、電器、家具、玩具、電腦及零件。該國亦有越來越多製造商涉足集成電路、機器、汽車及汽車零件等領域。
事實上,泰國聲稱擁有亞洲首屈一指的汽車零件業,而該國亦成為不少國際汽車品牌的生產樞紐,包括豐田、本田及奔馳。根據麥肯錫公司關於東盟製造業商機的報告,由2009年至2013年,汽車製造業佔泰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42%。一般而言,泰國推出的投資者優惠措施,特別有利投資者到當地營商。例如,泰國的企業稅率為20%,低於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及印尼。
雖然泰國政府為製造業營造理想的經營環境,但當地製造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泰國分別於2006年、2008年以及2010年出現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更於2014年發生軍事政變,令政局持續不穩,窒礙當地經濟增長。
自然災害方面,2010年,泰國首都圈洪水為患,重創當地的製造業生產,繼而拖累全國製造業產量於2011年急跌36%。當中,逾100家汽車部件製造商須趕工完成訂單。總的而言,政局不穩以及天災肆虐令泰國經濟大幅放緩。自2014年的軍事政變後,該國的經濟增長跌至僅0.9%,其後於2015年重拾升勢,增幅達2.8%,2016年預期可達3%至3.5%。不過,勞工成本上漲有可能減慢經濟增長速度。
泰銖匯價能否長遠穩定也是關注所在。過去3個月,雖然泰銖匯價在美元急升之際走弱,但預期長遠走勢將會轉強。由於泰國經濟越來越依賴出口,因此,泰銖匯價上升將對該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構成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