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耕耘廿年成效喜出望外

時間:2017-01-09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梅群坦言,這二十年來的變化真可謂翻天覆地

  作為同仁堂走出去的首站,香港不僅是集團經營改革的試驗田,也是多年海外耕耘的見證人。1992年底,梅群肩負「開疆拓土」的重任來到這裏,決議打破同仁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固有格局。他回憶稱,當時在香港開店很困難,既不熟悉當地的市場,也不了解當地的法律。「能聽懂普通話的香港人很少,獲得消費者的信任更是難上加難。」

  在香港創業的日子不容易,集團為梅群安排的住所在元朗馬田村,但工作地點卻在港島。每天返工路上要轉車多次,通常是八點出門,十點才能到公司。

  更令他憂心的是經營上的挑戰,雖然同仁堂在1993年成為全國首批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但每次從內地進口的藥品批量很少,時常造成門店運作捉襟見肘。

  但也是在這段歲月的磨煉中,梅群與他的團隊逐漸摸索出醫藥結合的業務思路。同時香港門店也大獲成功,時常出現排隊買藥看病的場景。1995年回到內地後,梅群堅持在各地開設醫館,形成了同仁堂如今「名醫+名藥+名店」的運營模式,包括市場意識、高效管理、宣傳策略等在香港積累的經驗,也都被他運用到集團的經營中去。

  梅群感慨,在香港工作時曾幻想,如果同仁堂在這裏有幾處產業,團隊規模能有十來個人,那麼創業起來就能順手許多。沒想到今日的同仁堂在香港有了寫字樓、有了宿舍、有了本地最大的中醫養生中心,更在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在大埔還建立了生產研發基地。

  梅群坦言,這二十年來的變化真可謂翻天覆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