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西方人歡樂的聖誕節,九龍佐敦商業區「裕華國貨」四個字還是顯得耀眼。香港回歸祖國後,港人隨時可以出現在內地的任何一個城市,誰還會在意「國貨」?甚至還有人把國貨僅看作是老人們的懷舊。如今在香港房價爆升,內地客人追尋名牌洋貨的消費時代,香港的國貨公司凋零,一家又一家關門,裕華國貨卻不敗,依然存在,甚至越開越旺,成為香港國貨公司的奇葩。最近受邀到訪裕華國貨,讓人吃驚的是,走進裕華國貨,看到的是清一色中國精品,衣食住行樣樣齊全,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感受到的是這個香港最後的國貨公司滿滿的中國情懷。
香港的國貨公司是指具中資背景,主要售賣中國內地產品的百貨公司。在中國內地成為「世界工廠」之前,國貨公司是香港人接觸其產品的少數渠道之一。很多中國內地品牌產品或特產如藥材、傳統手工藝品只能在國貨公司買到,亦以價廉物美著稱,給人的感覺就是有點陳舊老土。一九八○年代有所謂「國貨公司四寶」,就是棉襖、學生服裝、睡衣及羊毛衣。那時,洋貨也缺乏。香港國貨公司全盛時,店舖遍布港九、新界,多達三百間。但時移勢易,大部分的國貨公司因不敵租金急升以及中國內地開放等種種原因,相繼走向結業之路。
裕華國貨逆勢不斷擴張
裕華國貨不僅至今還挺着,不久前還花一億多全新裝修,引入更多精緻的中國貨。裕華國產百貨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成立的一家專營國貨的公司,歷史悠久,信譽昭著,成為香港大型零售集團之一。
發展至今,裕華國貨已由成立初期的一間小型百貨店,逐漸擴展為今天具有相當規模的零售集團。除了經營百貨店,裕華國貨集團全資附屬的中華藥坊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本港十多間中成藥專門店、保健坊之外,還在海內外擁有自置物業及多項業務經營。
總店外牆現築起中式玻璃窗,隱約可見由裕華英文簡稱疊成的花紋,店內再沒半點國貨店常有的翳悶氣息,訪客能免費上網,宣傳單張、社交網站處處可見胖胖的熊貓大使,屬力推自家品牌的一部分。從這裏透視的,不僅是中國商品更是中國文化。
叫人稱奇的是,裕華國貨在香港回歸以後,大多數國貨公司紛紛關門,或改名易幟。裕華國貨反不斷擴張,甚至把中國發展的成果都搬來這裏展示出來。裕華國貨總店共有七個層面,地庫售賣食品,中國東南西北各地膾炙人口的食品這裏都有了,完全可以滿足要求;地面是手表、成藥、健康專櫃、首飾、地道藥材;一樓男女服裝、抽紗、童裝;二樓內衣、電器、醫療保健品、床品、皮具、皮鞋、絲綢;三樓是工藝品、傢俬、瓷器;四樓是文具、體育用品、茶藝廳;五樓是文化藝術廊。中國商品應有盡有。
關鍵的是,這些都不是香港旺角街頭的一般商品,從這些中國商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也可以體驗到中國製造的水平,更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國老百姓現在的生活狀況。這裏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展覽,是中國文化最好的體驗和教育地。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國貨中匯聚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食文化到衣着文化,從文房四寶到珠寶飾品,裕貨國貨給你的就是中國文化中國情。
國貨精品演繹中國發展
裕華國貨整幢樓佔地九千多平方米的商場,展示出十萬左右的商品種類,全是中國近年製造發展的精品。中國國貨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建設的見證。裕華國貨幾十年,從老四件到中國精品,演繹的就是「中國特色,裕華國貨」,這不是廣告詞,而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內地發展了,一些香港人可能很少去內地,也有的不想去,有人看不到祖國的發展,不為身為中國人驕傲,不妨可以到國貨公司看看,這些價廉物美的中國貨,這些洋溢着民族文化的中國製造,不是值得你再思考的理由嗎?
其實,裕華國貨的所在地是裕華幾代人傳承着的自己物業,香港高房價高房租的年代,裕華國貨持有人完全可以出租房屋收取租金,這回報一定不會低。但裕華國貨堅持初心,秉承弘揚中國貨、中國文化,是要讓香港始終可以保持那一份中國情懷,回歸以後尤其必要。
倫敦有「Harrods」,去到紐約就是「Saks Fifth」,悉尼是「David Jones」,香港雖然有「Lane Crawford」,但一定要有國貨公司,裕華國貨那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中國的驕傲!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