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回鄉證能否拆解政治樊籬?\葉建明

時間:2016-12-10 03:15:39來源:大公網

  中央政府日前通知,放寬過去對部分立法會議員及其他人士實施進入內地的入境限制,並且重新接受此類人士申請《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香港主流輿論一致讚好,認為這是中央向「泛民」伸出的橄欖枝,表明中央並沒有視一般「泛民」為「敵人」,希望打開大門讓「泛民」了解國家發展,希望「泛民」能夠與內地多交流溝通。主流輿論還普遍希望「泛民」把握機會,加強與中央良性互動,解開多年來的政治心結,拆解政治樊籬,打開香港政治僵局。

  不少「泛民」私下表示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善意的表現。不過很遺憾的是,某些「泛民」還是多年一貫的老思維,試圖妖魔化中央放寬回鄉證的決定,用僵化的思維和「陰謀論」加以解讀。有的認為這只是「中央統戰」的策略,擔心中央「以政治手段,借此分化泛民」;有的挑唆沒有回鄉證的「泛民」「不能去辦證」,否則就是「泛民」中的「鬼」。更有甚者,李柱銘拿最先得知消息的「幫港出聲」周融作靶子,聲稱由周融來「宣布」此事會令人降低申請回鄉證的意欲,因為是「中央把禮物丟到地上」。

  顯示中央一切向前看

  眾所周知,中央這些年一直考慮放寬對部分立法會議員及其他人士過去實施的進入內地的入境限制,令他們能夠回到內地了解國家發展。給個別沒有證件的「泛民」發放回鄉證的個例也有一些。同時,也曾給沒有回鄉證的立法會議員到上海、深圳交流溝通頒發一次性證件。今年五月張德江委員長視察香港,在回答建制派人士建議,給部分沒有回鄉證的立法會議員發放回鄉證時,張德江正面回應說,問題總會解決的。

  果然,半年之後,這一問題解決了。在評估並應對國家安全等因素的基礎上,中央向「泛民」打開了大門,這足顯中央一切向前看的對港新思維。

  過去一些「泛民」總是將回鄉證問題拿出來說事,以此當作被「打壓」的悲情牌,甚至認為這是政治樊籬,拉遠了「泛民」與中央的距離。那麼,當今天中央歷史性的敞開了大門,某些「泛民」的態度為何不喜反憂,為何又祭起「陰謀論」的大旗呢?發放回鄉證能否拆解香港政治樊籬?

  「泛民」的患得患失顯示了其一貫思維和兩面性。一方面責備中央打壓,以此博取市民的同情與支持,另一方面卻竭力抵制中央的任何溝通善意,在中央與「泛民」之間劃出一道鴻溝,以展現其「堅定的立場」。事實上,中央政府對與包括反對派在內的香港各界人士的交流溝通,一直都持積極態度,希望在「一國兩制」原則下,加強溝通,求同存異。無論是去上海參加世博會,還是在深圳參加對話交流,中央一直展現希望與「泛民」溝通的態度,可見政治樊籬的存在是「泛民」人為地砌築。

  政治是溝通的藝術,這是從政人員的基本常識。必須承認,香港絕大多數人和政治團體都是希望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也就是說,「一國兩制」是建制派和大多數「泛民」的共同目標。只是在如何正確理解「一國兩制」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上有分歧。惟其如此,就更需要溝通交流,令香港形成有利於「一國兩制」順利實施和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廣泛共識和良好氛圍。因此,拆除樊籬,首先要「泛民」祛除心魔。

  「泛民」應了解國家發展

  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了解國家發展進程、獲知內地現實狀況,掌握對香港的機遇非常必要。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無論政治、經濟還是社會變化都十分巨大,但香港依然有部分人從來沒有跨過羅湖橋一步,他們多是從某些媒體上一知半解地獲知內地資訊。最近看一些所謂專欄作者的文章,描述的還是二、三十年前的內地,如此誤導令人憂從心來。了解國家,獲知國家政策出台的理據,知道中央的棋局,才有可能達到相知相諒。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十全十美,為什麼要掩耳盜鈴,不願意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中央已經伸出橄欖枝,搭建了了解的橋樑,拆除政治樊籬就在「泛民」一念間。

  在一個國家範圍內,國家政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香港特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同制度既有共榮共存的地方,而矛盾和衝突也客觀存在,因此更需要求同存異,達至相互信任與理解。回鄉證問題是歷史問題所致,國家也是從整體安全穩定考慮。事實上這種考慮並非多餘。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初中央為了溝通交流,主動給議員發放一次性回鄉證,但梁國雄不懂得尊重和自律,只把要回鄉證作為政治秀,刻意帶着一些違禁物品闖內地海關,其項莊舞劍之目的,路人皆知。如是這樣,政治的樊籬無論如何無法衝破。

  政治人物要知進退——如果是真心為香港。回顧二十年來的對抗結果,「泛民」當思考,中央的橄欖枝,究竟要不要接?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