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廠裏人變了 廠外人稀了

時間:2016-11-28 03:15:37來源:大公網

  圖:東莞「毛衫名鎮」大朗早在五年前就完成「機器換人」,工人由五十萬減至五萬 方俊明攝

  「連軸轉,三班倒。」在很長的年月裏,「70後」梁偉國在廠裏聞到的是汗味。現今,淡淡汽油味中,他在成排忙碌的機器人前踱步巡管。1個技工,1個搬運工,加上6台機器人,代替了50個工人。

  流水線曾經手忙腳亂的感覺,至今還會漫過31歲的吳娟娟的記憶。機器人對於她,是全新開始。「只要手指摁下按鍵,機器就能按程序運作。」一台數控織機可替代8名工人,半小時織出10件毛衣,相當於過去5天的工作量。

  作為廣東智能製造試驗區,東莞「毛衫名鎮」大朗早在五年前就完成「機器換人」,工人由50萬減至5萬。

  如今,大朗的故事,在東莞每個鎮區發生。

  廠區還是那些廠區,廠裏的人卻變了,樹也長粗了,落葉在機器嗡鳴中更顯飄盪……宿舍也還住着人,但一房兩排9張上下床的「蟻族」住況少見了,裝有Wifi的夫妻房、四人房組合日趨常見。

  在諾基亞舊廠區,夕陽西斜,取代原本大門的崗亭射影越拉越長。這裏已蛻變成電商園,但原先的產業鏈條仍在延伸。華為、OPPO、VIVO、金立等智能手機在編織新的「東莞版圖」,全球每6台手機就有1台東莞造,技工步履也更頻密地踱在這塊土地上。

  「機器鬧多了,人卻稀少了。」承包廠外小店好幾年的嫻姨,如今也接了個手工活,因為需要補貼家用。她嘆道,三年前店外的幾張桌球枱,圍上一夥夥後生,加上喝啤酒,一晚下來就賺幾百元。現在一張桌球枱碩果僅存,也少人問津。

  夕陽下聊天的老工人,懷念以前枯燥但「安穩」的流水線日子,但對現今的變化也充滿新奇。54歲的劉堅強手上的煙頭忽明忽暗,粗糙的手指頭點着手機屏幕,正在教52歲的鄰居朱偉康玩微信。老劉玩微信是自學的,正如他很快熟悉了新機器。

  但老劉羨慕朱偉康,他兒子前年技校畢業,現在已混上車間組長,工資比多年的老工人都翻一番。「我兒子幹了幾年流水線,頂多也只是個熟工。時代不同了,機器換人,就是要換成有技能的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