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腳步越來越近,境內外投資者都抱着許多期待。對香港而言,「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年,又增添了「深港通」一條新的互聯互通渠道,比其他境外地區獲得更多來自內地的「關照」,可喜可賀之餘,更應該珍惜難得的政策「窗口期」,鞏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爭取進一步領先境外其他人民幣離岸中心。
「深港通」是升級版的「滬港通」,在總結「滬港通」經驗基礎上,優化了原來的操作規程,並為境內外居民跨境投資提供更多的投資便利。例如,兩地監管機構宣布「深港通」不引入總額控制,同時取消「滬港通」的總額度。儘管保留了每日額度限制,但也考慮根據運營情況靈活調整,滿足境內外居民日益擴大的投資需求。
「深港通」的投資標的也不是簡單重複及疊加「滬港通」。「滬港通」代表兩地基礎行業,亦即傳統產業,納入投資標的的股票大多來自境內骨幹國有企業及香港藍籌公司。「深港通」則變換方向,「港股通」增加市值50億元以上恒生小型股指數股,「深股通」則納入市值60億元以上中小型深證成指股及中小創新指數成份股,加上深港A+H股,令境內外投資者有機會接觸更廣泛的新經濟概念、新型產業及民營企業,亦有機會從相對穩健的大盤股轉向具有成長性的中小盤股票。從股票結構上看,港交所與深交所互補性更強,對境內外投資者具有吸引力,故「深港股」開通不會產生投資「疲倦」。
再看投資者,境內居民普遍同時持有上交所及深交所帳戶,估計已參與「滬港股」的境內居民亦會利用「深港通」投資機會,但習慣於投資深交所股票的居民一般較為進取。深交所股票平均市值更小,但股票換手率、交易活躍度則更高。例如,深交所市值只有上交所一半,但兩個市場交易量卻差不多。新的投資者進入港交所,有可能成為活躍分子。反過來,香港居民對於深圳的創新經濟較熟悉,相信也會樂意參與深交所投資。
「深港通」除了以上作用及效果外,對香港來說還有更深遠的影響及更重要的意義:
首先,境內流出資金正在增加,對恒生指數有一定利好。「滬港通」啟動兩年數據顯示,「滬股通」投資量與恒生指數存在一定相關性。今年春節後恒生指數大幅反彈,「滬港通」每日買入量顯著增加,而近期「港股通」流出資金呈現進一步擴大趨勢,對恒生指數走勢會產生影響。主要原因是,在境內投資者眼裏,港股比境內市場更具有彈性,恒生指數今年從18000點反彈至24000點,明顯大於滬市;而港股估值又偏低,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容易被炒起。如今,港股交易量中有9%來自境內投資者,「深港通」開通後,增強境內投資者力量,有望推動恒生指數向上。
其次,吸引全球資金,有利於促進香港向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發展。2015年香港基金管理業務合計資產達到17.39萬億港元,已名列亞太區前列,故「十三五」規劃亦將香港定位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另一方面,香港資產管理外向型程度很高,大部分資金來源於海外,投資境內外市場十分方便。「滬港通」成為境外投資者購買境內資產的重要途徑,吸引不少其他境外地區居民前來開戶投資,同樣,境內居民亦通過「滬港通」配置海外資產。「深港通」即將開通,將成為境內外居民跨境交易的新通道,相信會聚集更多的境內外資金。
最後,「深港通」是人民幣跨境流動的合法渠道,可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發展。「滬股通」交易的是人民幣股票,向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人民幣資產,豐富了人民幣產品系列。「港股通」人民幣資金是在香港兌換港幣的,而部分「滬股通」人民幣亦源自本地兌換,增加香港人民幣外匯交易量。再者,去年11月「滬港通」資金流動方向逆轉,「南水北調」變成「北水南調」,至今維持人民幣淨流入香港,累計近1000億元。由於香港人民幣存款還在下降,「深港通」有望成為新水源,緩解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水位下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