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中國央行昨日公布,九月末外匯遠期空頭頭寸增146億美元或57%,至453億美元,為該數據今年三月末披露以來首次出現變動。分析指,央行在遠期市場的美元空頭增加,加上最近幾個月外匯儲備出現一定減少,都表明人民幣仍面臨着一定的貶值壓力。央行公布這些數據相信有利於釐清市場的整體狀況。
央行昨日公布的外幣資產預定短期流出的淨額數據顯示,截至九月末,央行共持有外幣對本幣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空頭頭寸435.01億美元,仍是三個月至一年的期限。以特別提款權(SDR)計的規模為324.55億SDR。上月仍無多頭頭寸。
匯價貶值壓力不減
央行此前表示,外幣兌本幣的遠期和期貨空頭頭寸為央行與商業銀行開展的外匯遠期操作,主要為滿足企業外幣負債套期保值需求,央行遠期操作對未來外匯儲備規的影響較小。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指,這增加的164億美元可能並未完全反映當期的客戶需求,這些頭寸或是長期累積下來,然後一次性被計入。他相信,遠期市場的美元空頭增加,加上最近幾個月外匯儲備出現一定的減少,這些都表明人民幣仍然面臨着一定的貶值壓力。央行公布這些數據有利於釐清市場的整體狀況,總體來說,人民幣貶值壓力不減,央行仍然需要做好長期的政策和資源儲備。
外電較早前有報道指出,央行透過一方面與市場主體加強溝通;另一方正通過掉前市場獲得外匯流動性,為即期市場提供彈藥 「以空間換取時間」有效緩解外儲兌減風險,以最小的成本令貶值預期消弭於無形。